楠木軒

淨界法師:觀心無常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綜合

迷卻真常,緣氣紛紜集一腔,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饒你會思量,總歸罔相;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切莫把流注心機作主張。

第一段先總標分別心的緣起——觀心無常,我們這念分別心是怎麼有的呢?這不是上帝創造的,是迷卻真常。《起信論》上説,一念不覺,真如不守自性。

我們這一念心它本來是真、本來是如,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但是它突然間不覺念起,突然間動了一個妄想,好了,迷卻真常,它不安份地守在自己的自性上,就往外動,一動了以後就失去了真、失去了常的功德,就在那個地方擾動,緣氣紛紜集一腔,就產生一種攀緣的氣勢,在那個地方“紛紜”,就是雜亂擾動的樣子,形成一個堅固的妄想。“集一腔”就是形成一個堅固的妄想。這個也就是説明妄想是因緣所生法,它不是那麼的堅固,不是不能調整的,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觀心無常事實上也是觀心無我的意思。

這個無我觀蕅益大師分成三段,先看第二段:“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這個觀法蕅祖也是根據《楞嚴經》觀我空觀的一個觀法。説這個《楞嚴經》,佛陀在指導阿難尊者説,怎麼知道我現在跟境界接觸,我這念心是真心是妄心呢?怎麼知道呢?

那麼佛陀説有一個方法可以判斷出來,説真心是離塵有體,離開了六塵的境界,它的自體還在,離塵有體就是真心;説這個妄心是離塵無體,你把境界拿掉這個分別心就消失了,是妄心。我們舉一個例子,我現在去想我過去的恩人、親人,哎呀,起歡喜心,這個歡喜心是妄心是真心呢?你把這個你所緣的恩人的境界拿掉,你的歡喜心消失了,這是妄心。

我想我的冤家,我一想到他我的心就恨,這個恨是真心妄心呢?你也可以判斷一下,你把你所攀緣冤家的境界拿掉,嗔心覓之了不可得,這是妄心。這個真心你把境界拿掉了,它的心還在,還是這種境界,這是真心。不隨妄轉——境界有跟沒有不能夠去影響它的存在。

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根據《楞嚴經》這個善巧,“離彼前塵相,分別成何狀”,就是把你所攀緣的境界拿掉以後,你再看看你這個分別心還在嗎?不在表示它是因緣所生法,你不應該説它是恆常住不變異的我,那麼你這樣講是不對的,因為它會隨因緣變化的,有這個因緣它存在,沒有這個因緣它不在。所以這也是一個方法。這個是從能觀的心直接對立。

再看所觀境:“饒你會思量,總歸罔相”。這個所觀境,這個妄想所觀的境界是怎麼回事呢?就是“總歸罔相”,我們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隨順個人的愛憎取捨安立很多的名言,你跟這個人因緣好,你看他怎麼都對,他的缺點你都變成優點,安立他很多的名言:這個人他又謙卑又厚道。那麼你對這個人的惡因緣你用惡因緣來安立他,用種種不好的名言。

換句話説,我們這個虛妄分別心我們攀緣不到諸法的真實相,你心中所緣的境界跟真實的境界是不一樣的,分別心這當中有虛妄分別的名言,就得不到諸法的實相了。這個是講虛妄相,所緣境的虛妄。前面是講能緣的心,這個是講所緣的境,都是虛妄的,那麼這兩個是約空間,空間上來觀察。

第三段看時間:“過未無蹤,現在原長往”。就是把我們這一念分別心分成過去、現在、未來,蕅益大師他也説,我們觀這一念心“未生無潛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我們也可以從這樣子觀,説我現在打一個妄想,起了一個煩惱,那麼當然我們一開始一定會把煩惱當做它是真實的體性,然後就隨順它轉,怎麼辦呢?

我們等一等,在隨順妄想煩惱之前等一等,看它是不是有體性。説你剛剛沒有起煩惱之前,那個煩惱它躲在哪裏,它隱藏在哪裏?它有體性它應該有一個處所,它躲在你的身體裏面呢、在外面呢、在中間呢?未生無潛處,你找不到它潛伏的處所。

好,它生起了,正生無住處,它生起的時候它住在哪裏?它剎那剎那地變化,它住在哪裏?你也找不到。第三個,經過一段時間這個煩惱消失了,生已無去處,它去哪裏,到哪裏去了呢?這個有自體的煩惱去哪裏了呢?結論——覓之了不可得。所以切莫把流住心機作主張,我們不應該把像流水一樣剎那生剎那滅的流動的心識把它當做你的本來面目,當做一個常一主宰的我。你不應該隨順這樣一個剎那變化的思想、妄想而隨它去流轉的,不應該,這不是你依止的處所。

我們如果説沒有聽聞佛法,我們也會覺得我們的心有擾動相,煩躁擾動的煩惱存在,但是我們可能就是修止,讓內心當中心於所緣專一安住、心於所緣相續安住,讓內心當中無分別。慢慢慢慢地專注,也可以得到禪定,在禪定當中明靜不動猶如止水。這個時候你就會認為説,我這一念心是不生不滅的,這個寂靜明瞭的心是不生不滅的。

這個自性執,你就會生起自性執,真神不滅的思想出現。其實你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就在寂靜的心當中一點都沒有消失,等到你禪定失掉以後,你從禪定出來完全原封不動,如石壓草,石頭搬開以後那個草一根也沒減少,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誹謗佛法——這世界上原來解脱生死是不可能的,誹謗涅槃,謗佛、謗法,所以這個地方有問題。

所以佛陀的大智慧就是——你要觀心無常,不是讓內心當中無分別住就可以了。要把對內心那個自性執、那個我,把它找出來,真正找到覓心了不可得,這個心裏才真正地安定下來——原來生命是一個如夢如幻的生滅相,這當中沒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那是一個剎那剎那流動變化的生滅相。這個時候我們就容易看到空性,看到空性我們也容易看到因果,因為一切法空,所以你如此的造作,它就有如此的果報出現。

我們一個人如果不修無我觀,要改變你自己非常困難。我們看有些人,他出家很久了,他的個性不容易改變,他那個自我的意識很強,他總是覺得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我的個性就是這樣,這是不能改變的,我天性如此。那麼如果我們真正能夠透過蕅益大師這個思考,觀心無常,我們這一念心是隨順外在的因緣的刺激剎那剎那地變化,這個時候我們在超越自己的煩惱,那是獅子奮迅三昧,一下子就突破了。所以這個地方《般若經》説,這個我空觀、空觀是一個善巧,菩薩遇到障礙的時候他有善巧,善巧就是我空觀,他容易突破;有些人有障礙他就是突不破,沒辦法突破,這件事他一定要做,他這個情緒不發泄是不行的,為什麼呢?因為那個自我在,有我罪即生,這件事他一定要做。

那麼我們一個菩薩修我不可得,誰去做什麼事呢?你內心馬上靜下來。那就是不同,那個調伏的力量是不得了的境界。這個無我觀也能夠從徹底地滅罪,《在家備覽》説這個理觀,“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所以這個我空觀是調伏煩惱、滅除罪障一個很大的力量。不過你就是説你一定要真正明白,我們這一念心那一個“我”真的不可得,你真的是有這樣的覺受,有這樣的感覺出現,這樣子,依止這樣的思考來修行那就有力量了,那你要改變你自己就不像過去那麼堅固、那麼困難,“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句話你能夠肯定講出來,成佛是可能的。那麼這個是觀心無常,其實觀心無常等於是觀心無我的意思。

注:節選自淨界法師《靈峯宗論導讀》18

為方便閲讀,文章題目為編者所加

【來源:但有言説都無實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