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會)報告顯示:文物事業改革發展迎來歷史最好時期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記者施雨岑)國務院關於文物工作和文物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18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嚴格落實文物保護法要求,不斷加強文物工作,文物事業改革發展迎來歷史最好時期。
報告顯示,文物保護狀況明顯改善。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紮實推進,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狀況有所改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監測體系日趨完善。建成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庫,加強博物館藏品徵集管理,完成6.2萬件套國有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復,博物館庫房保存條件得到提升。
報告透露,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持續推進。批准實施70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二里頭、石峁、良渚等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等地邊疆考古取得重要進展。
報告提到,博物館創新發展成績矚目。博物館建設佈局進一步優化,建立健全博物館定級評估制度,公佈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1224家。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2019年博物館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青少年佔25%,舉辦教育活動33.46萬場;2020年疫情期間推出在線展覽2000餘項,全社會“博物館熱”不斷升温。
同時,報告還指出,文物機構隊伍依然薄弱,“小馬拉大車”現象突出。文物保護修復、可移動文物鑑定研究人員匱乏。文物考古行業工資待遇偏低、工作條件艱苦,人才流失嚴重,一些市縣文博機構長期面臨專業人才招不來、留不住的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