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場景,不要批評孩子,會讓情況更加糟糕
文:蜉蝣
派大星説,誰都會犯錯誤,所以人們會在鉛筆的另一頭裝上橡皮。
人無完人,更何況是成長中的孩子,當孩子犯錯後,父母都會用批評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從而避免再次犯錯。
但是,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簡單隨意的事情,即便是批評,也有一些禁忌。
尤其是在這4個場景下,父母的批評不但不能讓孩子知錯改錯,反而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
一、人多的時候
一天晚上叔叔打電話過來,急匆匆地問小侄子有沒有來我家,瞭解過後才知道,原來是小侄子因為被批評,離家出走了。
我當時就覺得很意外,因為小侄子是個再活潑開朗不過的孩子了,平時在家因為調皮也是經常被批評教育的,每次被批評後都會乖乖的改正,從來不會往心裏去,這次怎麼反應這麼大。
後來才知道,原來那天他家來了很多客人,因為犯了一點小錯,他媽媽當着所有客人的面把他狠狠訓了一通。
嬸嬸又擔心又惱火,“這孩子真是越大越不聽話,犯錯了還不讓説,還和我頂嘴,還來離家出走這一套,等他回來非得揍他一頓!”
打擊一個孩子,最簡單最粗暴的方式,就是讓他在人前出醜。
其實哪裏是孩子變得叛逆了呢,只是他被當着眾人的面訓斥,等於把自己最不好的一面展現在眾人面前,他怎麼可能心平氣和的接受批評?
頂嘴和離家出走,其實都是他想維護自己僅剩的自尊心的方式罷了。
管教孩子的重點在“教”不在“管”,“管”是形式,“教”才是目的,鼓勵在人前,管教在人後,才是明智父母的選擇。
二、吃飯的時候
在餐桌上批評孩子,是很多父母共通的一個“習慣”。
之前董卿參加一檔訪談,談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她曾在採訪中説到自己嚴厲的父親:
“我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飯。
因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時間很短,也就吃飯那點工夫。
一上桌,他就開始嘮叨,你這個怎麼怎麼樣,那個怎麼怎麼樣,我經常是一邊吃飯一邊哭。
我小時候最高興的事兒,就是我爸出差了,樂得手舞足蹈,總算有兩天能看不見這個人了。”
吃飯的時候,是一家人難得能坐在一起好好交流的時候,父母應該做的,是趁着這個時候好好交流感情,讓這個家更温馨。
而不是把飯桌變成審判桌,把孩子變成被審判的犯人,對孩子進行全身上下的批評。
本來吃飯的時候應該是一天中比較輕鬆的時候,可以放下學習,好好享受美食,結果卻成了批鬥大會,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情好好吃飯?
要麼是邊吃邊哭,菜都不敢夾,只敢往嘴裏扒着和着眼淚的米飯;要麼是不管吃沒吃飽,匆匆吃完下桌;要麼是賭氣連飯也不吃了,丟下飯碗躲進房間。
父母經常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會讓孩子想到吃飯就會有心理壓力,長期牴觸吃飯的孩子,一定也不願意跟父母親近。
三、窘迫的時候
之前在超市,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不小心把手裏捧着的一瓶醬油打碎了,黑乎乎的醬油汁和碎玻璃灑在白色的地板上,格外醒目,引來眾人的注目。
小女孩身上也濺上了醬油,兩隻手還虛虛地在胸前捧着,滿臉驚慌失措地望向媽媽,眼裏滿是求助和惶恐。
小女孩的媽媽也覺得很尷尬,氣急敗壞地罵起來:“説了你別拿你別拿你非要拿,現在好了,把人家的醬油摔了,看你怎麼辦!”
小女孩看着媽媽,無助地哭起來,直到超市的工作人員過來處理,女孩媽媽才一邊繼續指責孩子,一邊和工作人員一起處理後續。
小孩子毛手毛腳,總是會犯一些意料之外的錯誤,有時候會讓家長也覺得很尷尬,但我們要知道,那個時候,最害怕,最窘迫的其實是孩子。
如果家長惱羞成怒地去指責孩子,只會讓孩子有種被全世界拋棄指責的感覺,給孩子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和孩子站在一起,哪怕他犯錯了,也要做那個為孩子兜底的人,那個給孩子足夠安全感的人.
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如果你都不和他站在一起,他還能向誰求助呢?
四、發脾氣的時候
《家有兒女》中,有一集,爸爸夏東海在家裏趕稿子,內心十分焦急。
恰好此時,劉星和小雨在搶廁所時鬧了一點不開心,小雨生氣地把尿灑在劉星的牀單上,事情鬧到了爸爸夏東海這。
正在為工作煩心的夏東海,把火氣全部灑在了小雨身上,罰小雨去洗牀單。
這種情況在家庭中很常見,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遇到吳非這樣的尷尬時刻,自己的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而放大了孩子此時的“錯誤”,去批評懲罰孩子。
很多孩子也很會看父母的臉色行事,當父母看起來情緒很糟糕的時候,孩子就會自覺變得乖巧,以此來討好父母。
然而,這些壞情緒是孩子帶給我們的嗎?不是!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乖巧可愛,只是偶爾的一點小調皮,在我們情緒不好的時候被無限放大,於是,他成了我們眼中的討厭鬼、搗蛋鬼……
孩子又何其冤枉?
好在夏東海是個會自省,敢於認錯的爸爸,他在忙完工作後,覺得自己做得不妥,決定主動去和孩子們道歉。
穿上被小雨洗壞的牀單,頭上戴上花環,認真説明自己發火的原因,真誠地給孩子們道歉:
“爸爸今天早上心情不好,不應該把氣撒在你們頭上,所以特地來向你們道歉,你們不會怪爸爸吧。”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他會有暖心體貼的時候,會有乖巧懂事的時候,也會有調皮搗蛋的時候,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以一顆情緒穩定的心,去接納的孩子的一切。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有一段台詞特別動人: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温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孩子犯錯是天性所使,父母要正確地引導孩子,而不是用非打即罵式的粗暴教育把孩子推向深淵。
只要你耐心聆聽他們的心聲,換一種方式解決問題,或許一切會不一樣。
要知道,唯有愛的教育才會讓人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