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這些突破彰顯中國實力
2020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中國巨輪無懼風雨、砥礪前行。
這一年,儘管經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衝擊,但科技領域還是捷報頻傳: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時速六百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中國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台、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
一個個亮眼的成績單不斷刷新中國的科技實力,一項項前沿的科技成果凝聚全球關注目光,讓人感受到愈發強勁的澎湃活力。下面,請跟隨記者走進這些令人驕傲的高光時刻。
本報記者 劉 垠
最新進展 C919迎來“6機4地”試飛
C919大型客機科研又有新進展。來自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以下簡稱航空工業)的消息,C919大型客機10105架機於3月5日在南昌瑤湖機場開展科研試飛,這也是在研C919大型客機的新年第一飛,標誌着該項目正式迎來“6機4地”大強度全新試飛階段。
航空工業試飛中心負責人介紹,C919大型客機10105架機主要承擔剎車調參、排液、電源、防火、環控等試飛任務,以及高温高濕和高寒等專項試飛。
C919大型客機是按照與國際接軌的適航標準和主流市場標準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單通道幹線客機。據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消息,6架C919試飛飛機分別在上海浦東、西安閻良、山東東營、江西南昌開展試驗試飛,4地並行協同,全面開展失速、動力、性能、操穩、飛控、結冰、高温、高寒等科目試飛;同時,有兩架地面試驗飛機分別開展靜力試驗、疲勞試驗等工作。
刺破蒼穹
長五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5月5日18時00分,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488秒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拉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啓明在當晚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為基礎改進研製而成,主要用於我國空間站艙段發射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此次飛行任務驗證了火箭方案的正確性,考核了火箭的功能性能。為充分發揮首飛任務的綜合效益,火箭搭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以及10餘項實驗載荷。其中,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是面向我國空間站運營及未來載人探月需求而研發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器,本次任務對飛船高速再入返回的防熱、控制、羣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進行驗證。5月8日13時49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境內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成功着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重要突破
時速六百公里磁浮試驗車試跑
6月21日,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承擔研製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上海同濟大學磁浮試驗線上成功試跑。這標誌着,我國高速磁浮研發取得重要新突破。
研製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是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課題,目的是攻克高速磁浮核心技術,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化系統,形成我國高速磁浮產業化能力。
自2016年7月項目啓動以來,歷經近4年科技攻關,項目團隊突破高速磁浮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製了試驗樣車,經過地面調試和靜態試驗,此次車輛進入線路動態運行試驗,首次試跑。
此次試驗樣車成功試跑,實現了從靜態到動態運行的突破,獲取了大量關鍵數據,高速磁浮系統及核心部件的關鍵性能得到了初步驗證,為後續高速磁浮工程樣車的研製優化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據介紹,目前高速磁浮項目研發進展順利,在試驗樣車成功試跑的同時,5輛編組工程樣車的研製也在穩步推進中。按照計劃,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樣機系統預計在2020年底下線,將形成高速磁浮全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
四大看點
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發電
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因何成為“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6月29日,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工程四大“看點”引人注目。
看點一:超千萬千瓦裝機容量,排名中國第四、世界第七。烏東德水電站是國家水電規劃金沙江下游四個梯級(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中的第一梯級,共安裝12台單機容量8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020萬千瓦;其年均發電量389.1億千瓦時,相當於昆明市一年的用電量。此次首批投產的發電機組,為六號、七號機組。
看點二:世界最薄300米級特高拱壩,首次全壩應用低熱水泥混凝土。三峽集團方面透露,烏東德大壩為混凝土雙曲拱壩,共分15個壩段進行澆築,混凝土澆築總量約270餘萬立方米。大壩壩頂高程海拔988米,最大壩高270米,壩頂上游面弧長326.95米,厚高比僅為0.19,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級特高拱壩,也是世界首座全壩應用低熱水泥混凝土的特高拱壩。
看點三:200年一遇防洪能力。三峽集團介紹,烏東德水庫控制面積佔金沙江流域面積的86%,防洪庫容24.4億立方米;與下游水庫配合,可進一步提高川江河段的宜賓、瀘州、重慶等城市的防洪標準。
看點四:新老成昆鐵路,一條“拉直”的線速度更快了。烏東德庫區蓄水至945米後,老成昆鐵路部分路段將被淹沒。為支持水電站建設,中國國家鐵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改造了46公里路段,將蜿蜒垂向金沙江的部分軌道“拉直”成一條線,同時對軌道進行電氣化升級,提升車速最快至250公里/小時。
又一里程碑
“鯤龍”AG600海上首秀
7月26日10時許,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團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這是AG600飛機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之後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也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
作為我國“大飛機家族”之一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是為滿足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研製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急需的重大航空裝備,它與運-20、C919合稱為中國大飛機“三劍客”。
在“波浪洶湧”的海面起降,飛機噴濺會變得更加嚴重,可能造成襟翼、螺旋槳等結構部件發生變形甚至損壞。
“海上首飛重點是檢驗飛機噴濺特性、抗浪性、加速特性和水面操縱特性,檢查飛機各系統在海洋環境中的工作情況,並收集海上飛行數據,為後續相關工作提供支撐。”航空工業AG600副總設計師、航空工業通飛珠海基地試飛中心主任劉穎説,同時,針對海洋高鹽度、高濕度環境下帶來的腐蝕防護問題,對飛機防腐效果進行評估,為未來飛機執行遠海貨物運輸、水上應急救援等任務做好準備。
星空圓夢
中國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7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開啓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
中國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台,站在了我國用實際行動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第一梯隊”。
與其他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採取單一軌道星座構型相比,北斗系統獨樹一幟,堅定選擇了混合星座的特色發展之路。
北斗一號就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地球靜止軌道衞星提供導航定位服務。在此基礎上,北斗二號系統在國際上首創以地球靜止軌道和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衞星為骨幹,兼有中圓軌道衞星的混合星座。
北斗三號系統進一步將“混合星座構型”發揚光大,建成擁有24顆中圓軌道衞星、3顆地球靜止軌道衞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衞星組成的全球系統,為建設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提供了全新範式。
北斗除了應有的紮實“基本功”,還擁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例如其短報文通信功能,開創了通信導航一體化的獨特服務模式。
如今,北斗三號已成為國際上第一個將多功能融為一體的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其在全面兼容北斗二號系統短報文通信服務的基礎上,區域短報文發送能力從120個漢字提高到1000個漢字,支持用户數量從50萬提高到1200萬,而且能實現40個漢字的全球短報文通信。此外,北斗三號系統還可提供星基增強、國際搜救、精密單點定位、地基增強等多樣化服務。
希望之光
銀河麒麟V10操作系統發佈
8月13日,中國電子發佈銀河麒麟操作系統V10。長期關注中國操作系統研發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麒麟V10的發佈,會讓大家再次看到國產操作系統最新的技術實力和研究成果。
此次發佈的銀河麒麟操作系統V10,被認為是中國電子40年來在操作系統自主創新徵程中的階段性、代表性成果。麒麟軟件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孔金珠8月19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發布的版本具有國內最高安全等級,快速實現了國產操作系統的跨越式發展,擁有內生安全、融入移動、性能領先、生態豐富、體驗提升、雲端賦能6大亮點,集合了中國電子多年技術研發、產品打造和工程實踐積累的最新成果。
簡而言之,銀河麒麟V10解決了困擾國產操作系統已久的幾個大問題:安全、生態、市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參與了銀河麒麟操作系統的許多工作,他對此次發佈的V10非常有信心。廖湘科説,銀河麒麟操作系統V10有望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麒麟操作系統在我國黨政和行業客户已經達到10000家。
倪光南也表示,經過多年發展,國產操作系統有了很大改觀,相信國產自主創新軟件會打破壟斷,受到市場的肯定,這個時間短則三五年,也有可能更長。
標誌性成果
自主三代核電“國和一號”發佈
9月28日,國家電投在上海發佈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誌性成果——世界先進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至此,從本世紀初開始實施的三代核電自主化發展戰略宣告總體完成,我國核電技術整體升級換代,實現從二代到三代的跨越。
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鄧戈評價説,這是集我國核電50年、三代技術和產業創新之大成的標誌性成果。
“國和一號”是在引進消化吸收三代非能動壓水堆核電技術的基礎上,依託工程項目平台實踐以及國家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重大專項開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先進非能動壓水堆核電型號,具有“安全係數高、經濟性能好、創新成果多”等諸多優勢。
在安全性上,“國和一號”基於多層防禦體系,系統性應用“非能動”和“簡化”理念,並經過了完整的試驗驗證。研製過程新建22個台架,完成17項試驗共887個工況,完成了堆芯熔融、安全殼冷卻等6大試驗課題,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綜合配套試驗設施,支撐型號安全審評,確保絕對安全。
在經濟性上,“國和一號”成功打破了多項技術壟斷,主泵、爆破閥、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大鍛件、核級焊材、690U型管等關鍵設備、關鍵材料全部實現自主化設計和國產化製造,設備整體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批量化後工程造價還能再降低20%左右,具有國際競爭力。
大國重器
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
從提出設想到科學論證,再到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和建成運行,已經走過了百年歲月。在如期完成建設任務並連續經受了13年試驗性蓄水檢驗後,三峽工程又迎來了其建設歷程中的高光時刻。
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11月1日公佈,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工程質量滿足規程規範和設計要求、總體優良,運行持續保持良好狀態,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在國際大壩委員會榮譽主席、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秘書長賈金生看來,三峽工程產生的效益跟其設計功能相比,在很多方面已經完全實現甚至超額實現。
“作為當之無愧的大國重器,三峽工程在土石方開挖工程、大壩混凝土工程、金屬結構製作與安裝工程、機電設備製造與安裝工程等方面取得的技術進步有目共睹,是中國水電技術追趕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重要標誌。”賈金生表示。
據統計,三峽工程建設形成的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0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0多項,專利數百項,創造了100多項“世界之最”。
接連升空
高分系列衞星陸續入軌
12月6日11時58分,我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衞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高分十四號衞星是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安排的光學立體測繪衞星,可高效獲取全球範圍高精度立體影像,測制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生產數字高程模型、數字表面模型和數字正射影像圖等產品,將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基礎地理信息保障。
據介紹,本次發射的高分十四號衞星“個頭”比較高,超過了以往整流罩的高度。為適應任務需求,本發火箭的整流罩在延續4.2米直徑的基礎上,又加高了0.9米。整流罩的加高,使火箭外形發生了變化,全箭總長達58米,因此該發火箭也被稱為長三乙改5型火箭。
此次發射成功,意味着長三乙火箭同時具備了高、低軌發射能力,火箭的軌道適應性得以提高。
今年以來,高分系列衞星多次成功發射。早在9月7日13時57分,我國在太原衞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高分十一號02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是一顆光學遙感衞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達亞米級。
8月23日10時27分,我國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九號05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多功能試驗衞星、天拓五號衞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