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歸(下):上汽“3.0T”與比亞迪DM-i顯示怎樣的趨勢?

上篇的對比主要説的是這兩款PHEV在技術路線上的“殊途”,但從滿足市場需求層面,它們卻做到了“同歸”。而它們這種“殊途同歸”,也恰好反映出了PHEV的發展路徑,以及下一步PHEV的發展方向。

昔日PHEV標榜高性能的邏輯

一説到PHEV,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還是唐,以及當時比亞迪宣傳的“542”(加速5秒內、4驅、油耗2L)。

也就是説,在許多人心目中,PHEV的亮點是“加速猛”,而不是“節能減排”。

為什麼當時的PHEV如此標榜性能?要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業界對於這一方向的質疑聲並不少。例如,一輛燃油版僅10萬元的“經濟型SUV”,把性能飆到(百公里加速)5秒內有必要嗎、安全嗎、節能嗎?是否背離了PHEV的初衷?

殊途同歸(下):上汽“3.0T”與比亞迪DM-i顯示怎樣的趨勢?

而作為早期的產品,第一代的唐除了“猛”, 在其他方面也確實不夠給力。例如發動機啓動後的“判若兩車”、電池虧電時的油耗(比燃油車還)高等等,也遭遇到不少吐槽。

然而這真的是比亞迪“年輕人不講武德(不懂技術)”嗎?

“歷史上”還有一款車,不知大家有沒有印象,即第一批引進的奧迪A3 e-tron——相比早期的比亞迪PHEV,它被吐槽得更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達40萬元的售價,另一方面則在於其虧電時比普通A3還高的油耗。

看出什麼端倪了嗎?沒錯。在PHEV發展初期,由於規劃銷量小、研發成本高,導致單車成本居高不下。關鍵是,由於混動技術的專利壁壘等原因,讓如此高成本買來的車並不省錢(除非天天充電,純當電車用)。

這樣一來,PHEV與燃油車之間的巨大差價,僅僅靠“節能減排”來説服大家買單肯定是沒戲的。要想獲得市場,形成良性發展,就必須另闢蹊徑。

PHEV相比純燃油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有電驅。大家也都知道,電驅的好處就是中低速加速快,可以輕輕鬆鬆在起步加速的問題上“秒殺”燃油車。然後再疊加上發動機在中高速段的優勢,就可以在成本提升有限的情況下,開發出性能翻倍、甚至翻兩倍的車。

“性能越強價格越貴”,這在燃油車領域屬於早已達成共識的價值觀。早期的純電動(典型如特斯拉),其實也在相當程度上是靠這種超強的加速性來説服人們放棄燃油車(買特斯拉)的。

所以,這個“另闢”的“蹊徑”就是打性能牌。並且要打,就打到極致,打到讓人心服口服。於是,就有了燃油版不過10來萬的車,配備PHEV以後卻擁有超越寶馬X5M的加速性。

結果呢,雖然比自家的燃油車確實要貴一倍,但比起同性能的燃油車來説,那簡直就是“白菜價”。這就具備足夠的説服力了。甚至PHEV的缺點也都不是問題了——油耗高?同等性能的燃油車油耗多少了解一下?發動機啓動後震動噪音表現不好?運動型車就不要那麼講舒適了吧……

比亞迪此舉,不僅讓自己火爆,而且也影響了行業。在這一時期,但凡不標榜性能的PHEV,就很難混下去。

這其中就包括我們上次提到過的、上汽的第一代PHEV。

直至今日,這類PHEV仍是比亞迪的主力,只不過有了新的歸類,叫DM-P,以區別於未來將要重點推廣的DM-i……

當下的PHEV:繼續標榜性能已不合時宜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整個行業的技術層面有了飛速的變化——這可不僅限於PHEV領域的技術變化。

例如,純電無論是續航里程、冬季續航/充電打折問題、充電便捷性問題、充電速度問題等等,都與三五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PHEV的存在邏輯,有一半的原因是為了緩解里程焦慮的。換言之,純電動在里程焦慮方面解決得越好,對於PHEV的負相關性就越突出。

更關鍵的是,買PHEV就圖“5秒加速”這個認知,已也不再像當初那麼強烈——至少,如果你希望PHEV的銷量在原有基礎上再上一個台階,靠這個説服人已經不太夠了。不是説忽悠人,而是需要5秒加速的人畢竟不是主流。大多數人還是覺得,“七八秒的加速已經足夠好”了。

那麼這個時候、主流羣體真正想要的PHEV是什麼樣的?“加速不錯就行了,太猛了沒必要還容易暈車”、“虧電的時候油耗最好能低一點,否則買個PHEV還得滿世界找樁,那還不如買個純電呢”、“別發動機一啓動就從天堂跌到地獄,至少要比油車開着舒服吧”、“價格不能比燃油車貴太多吧,否則買PHEV還是因為(沒有燃油車)指標……”

這些話語是不是感覺很熟悉,亦或者有些共鳴?

其實所有這些,PHEV的研發者很清楚——包括研發DM-P的比亞迪工程師在內。所以很早,他們就在着手研發符合上述需求的PHEV。這其中,比亞迪對應的是DM-i,上汽對應的就是第二代PHEV。

或許你會疑問:上篇裏不是説了“殊途”嗎?DM-i還好理解,它相比DM-P就是性能沒那麼BT、虧電油耗低、整車成本比DM-P(版本的車型)更可控、虧電駕駛體驗好等等。但貌似上汽第二代PHEV是標榜性能的,它反倒是在“走反路”——從之前的DM-i大類,轉到DM-P大類了?

其實不然。

上次我們説過,上汽PHEV更像是DM-P和DM-i的折中。這裏要強調一下,上汽最初開發PHEV的時候思路是和比亞迪(DM-P)相反的。也就是一開始,上汽關注的就是成本可控、性能夠用、虧電油耗不高等等。到了第二代,它確實要比第一代在宣傳層面更強調性能,但這僅僅只是相對第一代而言——總的設計訴求並沒有變,依然是追求“成本可控、油耗可控、駕駛體驗優秀”……

為了更好地達到這個訴求,工程師在變速器上下功夫,研發了這個全球絕無僅有的第二代EDU。通過這個創新,它也確實做到了比第一代(製造)成本更低,加速體驗更好,綜合油耗相當等等。

PK燃油車才是大勢所趨:刨去電池,PHEV與燃油車等價不是夢

最後在回到上篇中文章開頭提到的“平價策略”,這是引發本文的一個重要前提。這隱含着一個趨勢——未來PHEV技術一個大的發展趨勢,就是通過合理的成本、性能分配,實現與燃油車等價PK,並獲得屬於自己的市場份額。

注意,這個等價是廣義的。如果你非要嚴格套用“完全同配置、同發動機的兩款車價格一樣”,這永遠不可能。

例如,電池的成本肯定是額外增加的,你不能算在內。電池部分,你權當就是“花了電池錢買了純電里程”——只要通過上下班通勤能賺回來就OK。事實上按電池費用5000-10000元計,這個成本是很容易“賺”回來的。

刨去電池以後,還需要結合PHEV 的動力特性來對應。以秦PLUS為例。它配備的是1.5L的DM-i,但動力性能絕對超過了1.5T的秦Pro。再結合行駛品質的提升,它在產品定位上也可以視同為“高靜謐版”的秦Pro 1.5T。

殊途同歸(下):上汽“3.0T”與比亞迪DM-i顯示怎樣的趨勢?

結合這些因素你再去比對秦PLUS的預售價與秦Pro燃油版的價格,就會發現它們已經算是基本等價了。

這個邏輯也同樣適用於上汽的PHEV。我們注意到,榮威RX5 PLUS並沒有推出2.0T版本——它其實就在用榮威RX5 ePLUS來替代2.0T。

誠然,上汽把其第二代PHEV標稱為“3.0T動力”有點誇張,但媲美2.0T還是毫無問題的。這麼算下來,榮威RX5 ePLUS與榮威RX5 2.0T版本等價,也算做到了與燃油車等價。

殊途同歸(下):上汽“3.0T”與比亞迪DM-i顯示怎樣的趨勢?

之所以大家的感受不明顯,主要是這套系統對於上汽目前配備的車型而言有點“過剩”了——無論是RX5還是i6 MAX,主流羣體並不需要2.0T級別的動力。如果將其換裝在“2.0T剛剛好”的車型上(如iMAX8),然後再賣燃油版一樣的價格,其的性價比優勢就能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來。

總結

PHEV一直充滿爭議,原因就在於大家總將其視為“過渡、折中的方案”。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就如同有人還在努力研發燃油車的節能技術,有人還在將非插電混動作為重點研發方向一樣——在被市場驗證之前,都不會有答案。

不過,從目前已有的產品,我們還是可以看出PHEV的技術走向的。這其中,成本優化、性能優化以及二者之間的平衡非常值得關注。這種優化與平衡發展到一定程度,PHEV完全有可能與燃油車等價競爭。也就是説,最終燃油車的“革命者”很可能會是PHEV,而不是純電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23 字。

轉載請註明: 殊途同歸(下):上汽“3.0T”與比亞迪DM-i顯示怎樣的趨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