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未來?未來就是變化,變得跟現在不一樣。
二十多年前,國內第一家4S店誕生,而後隨着經濟的蓬勃發展,如雨後春筍般從此一發收拾。從稀有到尋常,4S店在人們心裏也悄然發生了變化,人們對4S店有了更加理性客觀的認識,同時4S店也融入了人們的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直到電動汽車的橫空出世,原本平靜的局面頓時被打破,人們開始意識到新的一輪變化又要開始了。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大的4S店行業又將往哪個方向演變呢?是變得更加龐大還是走進輪迴?這是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
活着還是死去,這是個問題。——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這句話對於4S店行業來説雖然顯得有些過於沉重,但形勢絕對不容樂觀,因為電動汽車時代已經來臨,原有的一切即將為此而顛覆,為什麼這麼説呢?
一場‘量’的戰爭
從此以後4S店再也無法苟且,只能為量而戰。
隨着新造車企業的不斷加入,如前幾年的“新勢力”和近來的恆大以及小米,市場份額在被不斷地切割,雖然整體汽車銷售量是在增加,但遠遠不如被切割的速度快,也就是説現有的4S店的市場份額正在面臨着不可逆的萎縮趨勢,而且速度將越來越快。
雖然傳統車企都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都在奮起直追爭取轉型,但由於各自條件不同,動手時間早晚,結果也不盡相同。有實力且動作快的如大眾,在電動汽車方面搶得了先機,及時填補了因燃油車減少而造成的缺失,所以大眾的市場份額可能非但不會減少,反而增加了,所以象這類品牌的4S店日子將會好過些,誰叫它們跟對了老闆。而跟不上形勢的車廠市場份額將日漸萎縮,如果沒有及時扭轉過來,那麼將因此走向衰亡,連帶着它們的4S店。所以在未來的若干年裏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品牌消失。
用過電動汽車的人都知道,這個新物種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維修少,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需要回4S店維修的次數少了,實際上是少了跟發動機相關的那部分,那是售後很大的一塊收入來源。對於很多4S店來説維持收支平衡本來已經很不容易,現在來個釜底抽薪簡直是雪上加霜,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提高業務量,包括維修服務以及賣車的數量。原來一個月賣100台車,現在需要賣200台,原來一個月維修1500台的現在需要維修3000台,這樣才能夠重新達到平衡。做不到怎麼辦,只有提前淘汰出局。這裏只是打個比方,是為了形象的説明問題,具體因實際情況而異。這是漸變的過程,是個趨勢,在未來若干年後將會發展成這樣,因為從燃油車完全轉換成電動汽車需要一定的時間。可以想象,在未來的日子裏4S店的日子將會變得多麼的艱難。
可以預見這將是一場慘烈的爭奪戰,無論是車廠還是4S店,將整天在為填飽肚子而苦苦掙扎。
身不由已
自從成為4S店那天起命運已經有了定數,今生註定要和車廠綁在一起,榮辱與共,這既是4S店所幸之事,又是4S店不幸之處。跟對了老闆等於有了靠山,發展有了保障,這是難得的機緣,也確實有一批4S店賺到錢,特別是早期那些,可在如今天形勢下更多的是無奈與無助,在可預見的風雨飄搖的未來,命運卻不在自己掌握之中。
如今形勢發展已經脱離了原有軌跡,在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裏,究竟有多少車廠能夠活下來?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誰都明白,或許這就是宿命。
各種可能的結果
前面説過,為了維持收支平衡,未來的4S店在業務方面必須有大幅的增長,其前提是所代理的品牌必須在未來的競爭中勝出,如果車廠表現得絕對優勢,那麼4S店的處境最好,這種可能性較小;如果車廠表現中庸或中等偏上,那麼很大程度上要靠4S店的自身努力,口碑夠好,服務夠好,技術夠強,管理夠好,效率夠高…這樣就有可能在競爭中熬得下來,等到局勢明朗時或許能過上舒服日子;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同一城市中的競爭對手(包括不同品牌及相同品牌)倒閉了,騰出了市場份額,這是剩者為王的遊戲,這種情況結果不可測,因為還會有其他進入者;當然還存在一種最壞的可能,就是車廠輸了,4S店跟着身殞道消。
溯本清源
4S店為什麼會過得這麼難?這跟廠家起初模式的設計理念有關,過度地追求豪華以致建造成本過高,這給4S店以後的運營揹負了沉重的包袱,也是諸多亂象的根源。另外是車廠忽視了現實中的可行性,自以為在設計好的模式下,4S店就會自動地朝着預定的方向發展,而忽略了4S店投資人的因素。其實很多投資人本身並不熟悉這一行業,以為車廠什麼東西都做好了,只要請人來管理就行了,殊不知4S的核心在於服務,而服務是需要長期沉澱積累的,這是個艱苦的過程,如果老闆不堅持,那麼4S店就沒理由做到極致,而這樣的4S店好比一具少了靈魂的漂亮身體。
為數不少的4S店實際上是資本的存在,投資人的目標純粹為了賺快錢,這導致4S店的日常經營是以短期目標為驅動的,老闆有這個要求,那麼職業經理人就必須努力去“搞錢”,不管用什麼手段。這樣一來就無法贏得客户的真正信任,不管你文宣做得多好,話説得多漂亮,人家心裏都有一把秤,等車過了保修期就不來了,就這樣售後服務永遠無法做大。客户與商家之間的感情基礎僅在於實際利益,這是個連小商販都懂的道理。網上經常看到有人在罵4S店,有些是被冤枉被誤解的,有些是現實存在的。
4S店可以在很多方面賺錢,特別是加裝方面,但這些並不足以奠定4S強大不敗的基礎,都只是些邊緣業務,4S店最重要的是服務能力,車廠並沒有清晰無誤讓4S店明白這些,在制度設計上不留任何的餘地逼着4S店往這方面發展。現在看來4S店這種模式是存在缺陷的。
4S店的運營成本最後都會轉嫁到客户身上,最終削弱了產品(服務)的競爭力,也削弱了車廠的競爭力。完善的4S店網絡在轉型初期是對車廠有利的,但到了後來勢必造成拖累。而新的電動車企或傳統車企分裂出來的獨立品牌則明顯意識到這一點,更願意採用新的模式,而非4S,比如特斯拉。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把賣車和維修服務的效率都做到極致,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競爭力,在殘酷的競爭中勝出。
路在何方
在整個產業鏈中4S店無疑是最無助的存在,明知前方路狹道險卻身不由已,明明已經疲憊不堪,卻還要眼睜睜地看着自己這樣虛弱下去,無能為力。
當然未來未必如此絕望,4S店能否活下去本質上在於它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如果它能夠在服務方面做得最好,效率也最高,那麼它是會被社會所接受的,這樣自然有活下去的資格,同時也是各車廠所喜歡的,至於品牌只是個合作方式而已,因為此時它自己就是品牌,核心是人,或許這就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以上只是一種形勢上的分析,是一種居安思危方面的思考,並非指所有的4S店,世間事物有千萬般模樣,各有各的精彩。祝大家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