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電網添智,用科技賦能,守護城市的萬家燈火。”——何冰
“這個小盒子是我做的一個銷釘傳感器……”在擺滿各種線路器具的何冰勞模創新工作室裏,何冰對每件“神器”的用途和來歷都能脱口而出。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何冰是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超高壓分公司輸電運檢中心的工程師,也是一位博士工匠。
7月剛到小暑,何冰的膚色已較旁人深了幾個色號。“整天和鐵塔、電線打交道,自然就‘美黑’了。”何冰笑言。
何冰所在的部門管理着上海電力供給的動脈——全市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温度傳感器、聲吶傳感器、線路反外損系統裝置……這些工作室自主研發的創新成果,消除供給動脈上的電力隱患,確保城市“電力十足”。
多年來,他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無人機、無線通信等技術與輸電專業跨界融合,有效解決了超大城市輸電線路安全運行的諸多難點和痛點問題,成長為上海電網輸電數字化的轉型先鋒。
創新源自“拔刺”
面對前來參觀的輸電運檢中心的大學生新人,何冰親切得像個“學長”:“你們有什麼好想法都可以和我交流。”
看着眼前這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年輕人,何冰深知他們身上藴含的創新能量。而何冰自己的創新故事,也早已在同行業年輕人中“圈了一波粉”。
何冰走上創新之路,還要從“拔刺”説起。
當時,何冰擔任輸電運維五班班長,吊車、風箏線等線路外力損害一直是輸電運維管理者們的“心頭刺”,何冰就曾被這根“刺”扎疼。
那天,上海下着大雨,何冰接到電話,班組所轄的一條220千伏線路發生跳閘。到達現場後,附近另一條線路發生劇烈晃動,也跳閘了。
第二條線路的故障點很快被找到,但眼前的一幕卻讓他心驚膽戰——一根風箏線結結實實地纏住了旁邊的線路,部分尾線掛在了路邊的樹上。就在所有人都惴惴不安之時,只聽“啪”一聲,線路再次跳閘……
如果能及時對線路進行監控,這樣的故障不就可以避免了嗎?一場攻關馬拉松由此開始。那段時間,他時常工作到深夜兩三點。半年後,他研發的“輸電線路反外損預警系統”問世,成為輸電線路“反外損”的利器。
此後,何冰發揮自己在科研領域的特長,從“空、塔、地”三個維度對輸電專業數字賦能,帶領工作室團隊先後發明了輸電可視化監測裝置、無人機自主巡檢等先進裝備,極大節省了人工成本,保障了電網安全。
從最初的220千伏一直到如今的特高壓1000千伏輸電線路,何冰的成長與上海電網的發展“同頻”。如今,他帶領同事們對所轄輸電線路開展無人機巡檢,平均每年400小時,累計飛行距離超3000公里,通過AI智能缺陷識別技術,發現各類隱患缺陷1000餘條。
數據多“跑路”,檢修人員少跑腿
檢測到銷釘缺陷後,鐵塔不僅自己會“説話”,還可以讓隱患“自愈”。在上海輸電數字化監控中心裏,不時上演着這樣神奇的一幕。
實現這項智能突破背後的創新故事,更加精彩。
架空輸電線路的導線和鐵塔橫擔通過絕緣子和金具連接,而銷釘就是用來固定絕緣子和金具的重要組件。如果銷釘脱落不及時發現,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專業碩士畢業後,何冰繼續在上海交大在職攻讀企業管理專業博士。學科領域的跨界,讓他注意到了工作中的“矛盾”——企業負責維護的輸電線路里程持續增長,線路越長,涉及的人為活動隱患就成倍增加,而負責日常巡檢的人員數量卻不增反減。如何在企業效益增長和電網安全上取得統一?
2021年初,他看到一則智能家居廣告後立即想到:如果有一種傳感器能實時監測鐵塔運行數據,讓線路運維人員遠程瞭解鐵塔健康狀況,就能解放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他閲讀了大量文獻,對機器學習、模式識別、無人機、無線通信等技術在傳感器監測方面的應用開展調研,並帶領項目創新團隊開始研發銷釘傳感器監測裝置。
為了解決裝置電池續航問題,何冰和他的團隊在鐵塔下反覆試驗以獲取準確數據,先後測試了十多種供電方案。他和團隊用時3個多月,終於突破了傳感器和數據接收端之間的無線通信技術瓶頸,於2021年6月完成鐵塔銷釘傳感器監測裝置的研發,實現了鐵塔銷釘缺陷的智能感知,可以24小時全天候監控銷釘是否脱落。
如今,銷釘傳感器監測裝置已在上海500千伏及以上重要輸電線路試點應用,提高了輸電線路本體設備的運行可靠性。
問題越複雜,鑽研越有勁頭
同事們説,何冰的職業習慣就是愛爬坡過坎,“問題越複雜,他鑽研越有勁頭”。
2021年,何冰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何冰根據工作室隊伍結構和人員特點,劃分不同技術小組,通過導師帶徒、自主研發、集體研討等方式,營造出濃厚的創新氛圍。
隨着上海電網的不斷髮展,國網上海超高壓公司先後投運了在線監測裝置、無人機自主巡檢等各類先進數字化裝備,然而平台多、資料多、數據獨立不統一等問題接連出現,成為數字化轉型路上的“攔路虎”。
何冰挑起重任,他帶領團隊重新整合各類數據流格式,搭建統一數據端口,克服數據安全、傳輸協議、系統構造等難題,將精益化巡檢系統、無人機智能管控平台和社會化巡檢系統融合進統一管理平台,於2021年8月建成上海輸電數字化監控中心。基於該中心,運維人員可實時獲取輸電通道及周圍環境的監測預警信息。同時,無人機智能管控平台還能自動分析無人機回傳的巡檢照片,判斷線路及輸電通道內的情況。
守護萬家燈火的何冰,在疫情中也成了別人的一道光。
“堅持一下就過去了。”雖然聲音已經沙啞,但何冰卻總是這樣鼓勵自己、鼓勵身邊人。本輪上海疫情發生後,何冰被封控在家。他第一時間請纓,為社區防疫貢獻力量。他那温暖人心的“男中音”經常出現在社區和樓道里。
奮戰社區抗疫一線的日子裏,何冰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上門入户摸底,協助社區排查區域內居民的家庭成員人數和健康狀況,逐門逐户通知核酸檢測,確保篩查無遺漏,每天要走3萬多步。
做社區志願者的同時,何冰也牽掛着在公司堅守崗位的同事。
面對部分同事封控在家,電網運維保障出現臨時性缺員的問題,何冰積極與在崗同事視頻溝通,根據反饋的問題優化改進系統識別算法技術,提高智能識別率。他和同事一起幫助公司通過輸電可視化系統每天對輸電線路進行不間斷巡視,解決因疫情導致的線路巡視盲區問題,為上海主網5500公里輸電線路築起“數字防護牆”。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