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莎士比亞曾寫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能噬痛人心。
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謂是既無私又無畏的,從辛苦的懷胎十月,到分娩時的“十指之痛”,再到後面“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帶大,其中的付出和心酸可想而知。
為人父母為孩子毫無保留地付出,自然大部分父母都會收到孩子的回報,但有些孩子卻一點都不知道心疼父母,着實讓人傷透了心。
媽媽生病,孩子連一杯水都不願意給倒
最近,寶媽小青遭遇了一件讓自己十分糟心的事情。最近由於天氣轉涼,小青不小心着涼感冒了。雖然每天很難受,但依舊是早晨起來給兒子做早飯。
就在前幾天,兒子放學回家,小青躺在沙發上實在難受得不想動,就讓兒子幫忙倒一杯水,誰知兒子卻説:你自己倒吧,我上學一天都累死了。
小青聽到兒子這樣的一句話,瞬間就滿心的委屈,想到自己辛苦地養大兒子,最後連一杯水都換不過來,情緒瞬間控制不住,嚎啕大哭起來。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和小青有同樣的經歷,面對辛苦養大的孩子,一點都不心疼自己,父母着實是十分寒心。
而像小青兒子這樣的孩子也不在少數,一項調查數據表明:學生中,只有一半的學生知道父母的生日。
那麼你家孩子為什麼不懂得心疼你?
父母付出過多,孩子認為理所應當
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表現在不懂得拒絕,而是一味地滿足,讓孩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看似對孩子的疼愛,實際上卻是在給孩子灌輸父母不懂得拒絕的思想。而等到父母在將來的某一天不得不拒絕的時候,這樣拒絕的傷害,將會大過孩子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所以有時候,孩子不懂得心疼大人,不是父母付出得少,而是付出得過多,讓孩子當成了理所當然。
溺愛換來冷漠
同樣,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父母無限度地寬容的結果,説白了就是“溺愛”。
父母習慣對孩子“大包大攬”,幫孩子完成各種各樣的事,這樣只會讓孩子受之無愧,進而更大限度地去“剝削”父母。
所以,如果父母不想將來孩子的作為都是傷心和失望,那麼就要打造正確的親子關係,不要讓溺愛成災。
如何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1. 懂得適當“喊苦叫累”
在孩子面前,父母的形象是強大偉岸的,甚至幾乎是無所不能的,因此孩子自然就不會對父母有太多的關心情緒。
因此,父母可以適當在孩子面前“示弱”,“喊苦叫累”,這樣經常性地和孩子“索要”一些照顧和關心,讓孩子共情到父母的感受,體會到照顧人的不易。
這種被需要能激發出孩子內心的保護欲和責任感,讓孩子獲得一個健全的人格。
2. 給孩子表達愛意的機會
孩子不懂得心疼父母時,父母自己也要反思,是不是在某些時候,無意中傷害了孩子的心。才會讓孩子變得這樣自私和不懂得關心人。
另外,當孩子對父母表現“愛意”的時候,要及時給予回應和關注,這樣才能更加激發孩子表達“愛”的興趣。
3. 永遠不要“無私奉獻
母愛的精髓就是對孩子要“無私奉獻”,但往往這樣的奉獻,只會讓孩子誤解:父母就應該“奉獻”自己,把好的東西都給我。
把父母的恩情當成理所當然,自然就不會有感恩的心了。
寫在最後:
任何一種健康的關係,都不需要犧牲一方來完成的,包括親子關係。
因此,父母要學會愛孩子的同時也要愛自己,這樣孩子才能學會愛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