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後台灣地區氣候仍炎熱,使得香蕉黃熟加速,加上次級蕉數量增加,造成香蕉產地跌價。民進黨當局“農糧署”獲悉後,配合民間啓動“去化”作業(意指拿刀片劃破香蕉,使其無法繼續成商品存在,去商品化的意思)。一車車載滿青蕉的車輛駛進青果社,以每公斤5元(新台幣,下同)的價格協助去化,作為畜牧飼料,未來一週將持續關注去化情形,再作後續因應。
“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稱,雖時節入秋,但台灣南部氣候仍炎熱,使得香蕉熟化時程縮短;屏東縣農業處長鄭永裕也説,前陣子降雨多,加上兩年生蕉根系品質不佳,導致次級品太多,也是這波價格崩跌原因之一。
據統計,屏東香蕉種植面積超過4500公頃,年產量8萬噸、佔全台四成,因此蕉價下跌首當其衝。鄭永裕坦言,這幾周次級蕉送至拍賣市場乏人問津,造成產地一波恐慌,從原先產地每公斤價格2、30元一路狂跌,次級品甚至跌到3、4元,不僅不敷成本,甚至可能影響上品市價,才會有這波去化動作。
但有產地農民直截了當地説,今年因天氣穩定、沒有颱風,加上這一年來蕉價居高不下,使得許多原本不是專門種植香蕉的農人搶種。幾個月前就有蕉苗業者示警,若沒擴大行銷通路,今年蕉價恐怕又落入谷底,如今一語成讖。
姚志旺稱,去化作業先在屏東內埔、里港、萬丹及南州等處試行,一週後會觀察香蕉量價情形再做因應。他同時鼓勵民眾多吃香蕉,協助農民度過難關。
但去化消息一出,隨即吸引農民一窩蜂運載青蕉前來交貨,就怕動作一慢,拖至收購時間,反而造成更大虧損。
實際上,過去每逢蕉價低迷,“農糧署”就啓動“去化收購”。據台媒報道,縱觀近五年的去化收購項目,香蕉已然成為固定班底。部分民眾則認為去化收購是錯誤的農業政策,社會觀感不佳。往年是賣相極差的次級品,才會“去化”。但今年眼看產地收購價已經出現每公斤五元以下的收價單,很多其實可以吃,也沒外傷,賣相不錯的青蕉,也都跟着排隊“去化”了。
蕉農及盤商表示,去化收購價格遠低於生產成本,是在市場機制失靈時的“最後一招”,使用得當可與自由市場機制相輔相成,但最後一招不應成為唯一一招,應每年檢討做修正。以香蕉為例,更應減少產量、產期及品質無法預測的二代苗,才能從源頭解決產銷失衡問題。
看着堆成山的香蕉,有蕉農嘆道,“蕉土蕉金”幾年就輪迴一次,真該建立一套預警機制,例如透過年初由農民主動向各鄉鎮公所申報種植面積,從源頭進行數量管控,一旦超出預期就該提出示警。
不過有官員私下透露,確實也曾想過,但過去就針對蔬菜做過預警機制,從育苗場出貨的種苗數量,換算成栽種面積進行評估。可是就算真達市場上限,仍無法強制農民禁止栽種,因此一切還是回到市場機制。(林靜嫺/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