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網絡暴力,呵護億萬網民的精神家園

謝偉鋒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越來越成為推動國家前行的“最大增量”。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不應該是一種“稀缺資源”,而應該是“處處可見”,也是“人人可為”的。1月25日,中央網信辦決定從即日起開展為期1個月的“清朗·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其重點內容包括:集中整治網絡暴力、散播謠言等問題;嚴防“飯圈”亂象反彈反覆;加大對炫富拜金、封建迷信等問題的治理力度,遏制不良網絡文化傳播擴散;從嚴整治“網紅兒童”“軟色情”等問題,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加強重點頁面版面生態問題治理,營造良好的春節氛圍。

治理網絡暴力,呵護億萬網民的精神家園

科技向善,意味着它本身是有着對人類福祉的推動作用。然而,隨着“算法”“技術”“流量”“平台”等新興模式的誕生,互聯網這一本是拉近人們距離的工具,也有可能成為素不相識之人相互攻訐的空間。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個別感染者流調信息遭泄露,當事人遭受網絡暴力的事情時有發生。甚至當網暴的對象在社交平台上發佈情況説明,指出“自己也是病毒的受害者”之後,新一輪謾罵又潮水般湧來,為其身心帶來“二次創傷”。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語境下,我們要用持之以恆的“控”和堅持不懈的“防”,去戰勝病毒這個看不見的敵人,對借疫情進行人肉搜索、辱罵攻擊等網絡暴力行為必須“零容忍”。而這,也是我們取得勝利的“重要拼圖”。

以自己的毫末微光,照亮周圍更多的人們。在互聯網時代的羣體畫像中,我們所倡導的價值觀念需要更加清晰可見、具體有形。一個人的聲音可以被更多人聽到,這本是技術之幸,但任由主觀意見信馬由繮,就可能成為網絡之殤。在最近全網關注的“尋親男孩劉學州事件”和“劉鑫江歌案事件”中,當事人都遭到了網絡暴力,尤其是無端謾罵和指責成為壓垮劉學州脆弱心靈的最後一根稻草,釀成了無法挽回的人間悲劇。互聯網時代,誰都不是獨自漂泊在外的“魯濱遜”。向網絡暴力堅決説“不”,讓“消音的槍”不再悄然殺人,這就是在保障億萬網民的精神安全。此次“清朗·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就是秉承着此番題中之義。

互聯網是億萬網民的精神家園,應該正能量充沛、主旋律激揚。頻繁發生的網絡辱罵、有害信息傳播、惡意“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事件,已給互聯網的有序發展帶來極大衝擊。僅靠善意管理遠遠不夠,因為網絡暴力永遠不會自動“適可而止”,必須從根本上進行治理。近日,針對劉學州所遭受的網絡暴力,微博回應擬上線一鍵開啓“防暴模式”新功能。在技術上守土有責,是平台要履行好的義務,也要看到技術“雙刃劍”的效應--信息技術更新迭代越來越快,信息傳播速度呈幾何級增長,使網暴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網絡要靠內部的自我淨化來完善內容,更需要外部的嚴格監督來治標治本。法律,對應着治理網絡暴力的“民之所向”。

法律是“內在地、默默地起作用的力量”,卻有着堅強無比的“牙齒”,足以咬疼僭越紅線者。之前涉及網絡暴力的案件已表明,網絡言行一旦超過合理邊界,對他人身心名譽等造成實質傷害,必定要承擔相應後果、付出法律代價。不過也要看到當前互聯網治理面臨着的諸多現實問題,譬如用虛擬ID發聲造成的網絡暴力,如何固定屏幕背後的那個人?這無疑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惟其艱難,方顯勇毅。讓執法變得便捷、讓司法變得高效,這是法律懲治網絡暴力的使力所向。呵護億萬網民的精神家園,讓你我他從中看見“真”、感受“善”、發現“美”--這是發展的必然,亦是時代的呼喚。對此,我們當“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3 字。

轉載請註明: 治理網絡暴力,呵護億萬網民的精神家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