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在即,主要候選人有何政策主張,有何優劣勢?
·此次選舉前景如何?會進入第二輪嗎?
(閲讀本文大約需要5分鐘)
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將於17日進行候選人登記,29日投票。目前,日本前外相岸田文雄、前總務大臣高市早苗、現任行政改革擔當大臣河野太郎已正式宣佈參選。此前呼聲較高的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宣佈棄選,自民黨代理幹事長野田聖子可能參選,但她勝出機會渺茫。
此次自民黨總裁選舉的競爭格局目前正基本成形,即河野、岸田、高市三強爭霸,誰能勝出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黨內各派閥的態度和各自在選民中的人氣。
岸田文雄:派閥首領
岸田文雄現年64歲,出身政治世家,父親和祖父都曾是國會議員。岸田曾擔任自民黨國會對策委員長、外務大臣等職務。
2020年9月8日,在日本東京自民黨總部,自民黨總裁候選人岸田文雄發表演講。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岸田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他成為首相,將在任內推動修憲,爭取經國會討論進行全民公投,實現自民黨提出的4個修改項目,包括增加緊急事態和明確寫入自衞隊。他聲稱,如有必要,將探討修改海上保安廳法和自衞隊法。
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岸田批評政府對防疫措施説明不足,對現狀過於樂觀。他呼籲由國家主導建立像應對季節性流感一樣常態化應對新冠疫情的機制。
岸田的主要優勢是擁有自己領導的派閥。岸田派目前有46名國會議員,基本都支持他參選,因此他與其他競選人不同,不必為收集20名國會議員簽名支持而四處奔走,這也讓他能早早領先其他競選人正式宣佈參選。不過,岸田要想贏得總裁選舉還得爭取黨內其他派閥支持。
儘管岸田資歷不差,但他在黨內和民眾中存在感一直不強,人氣不高。
高市早苗:右翼先鋒
高市早苗現年60歲,1993年首次當選眾議院議員。她曾擔任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總務大臣等職務。
2015年4月21日,在日本國會眾議院,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二)與時任總務大臣高市早苗(右二)商談。新華社記者 馬平 攝
高市強調“國家的終極使命是守護國民生命財產、領土領海領空、資源以及國家主權和名譽”,號稱為達成這一使命將“賭上自己的一切”。她主張修改憲法第九條第二項中有關不保持戰力和否認國家交戰權的表述,明確寫入“國防軍”。她還主張加強日本國防能力,加強經濟安全以應對外國網絡攻擊、尖端技術流出等安全威脅。
作為自民黨內無派閥人士,高市缺乏派閥支持。目前高市主打右翼保守特色,有評論稱其為保守“集大成”者。而自民黨作為保守政黨,黨內右翼政客眾多,高市的右翼主張對他們有很強吸引力。
高市是繼現任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之後第二位競選自民黨總裁的女性,如當選將成為日本首位女首相,這些都有利於其獲取基層特別是女性黨員的選票。但另一方面,高市在女性權利問題上的保守立場可能淡化她的女性優勢,而且在保守的自民黨內,尤其是對於年紀較大的黨內大佬,高市的女性身份可能又會成為劣勢。
河野太郎:黨內“異端”
河野太郎現年58歲,出身政治世家,父親河野洋平、祖父河野一郎都是日本著名政治家。他曾擔任外務大臣、防衞大臣等職務,現任行政改革擔當大臣,並分管新冠疫苗接種工作。
2018年12月3日,在日本東京,時任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和中日經濟合作研討會”的招待會上致辭。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河野主張強化防衞能力、重新審視國家安保戰略以應對新的威脅;增強自衞隊在網絡、太空、電磁波等新領域的防衞能力;強化相關機制和威懾力以對抗“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構建“保衞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基本價值的同盟”,在國際社會中確立日本的牢固地位。
河野最大的優勢是他在國民中的人氣,目前民調領先。河野的人氣主要來自他敢説敢做的風格和較強的對外發聲能力。當他還是年輕議員時,就敢於在自民黨內發出不同聲音。河野擔任外務、防務大臣等要職後,在媒體上曝光率很高。今年初以來,河野又負責新冠疫苗接種工作,繼續處於聚光燈下。據日媒報道,在民眾中人氣很高的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已決定支持河野,這或將進一步提升河野的人氣。
不過,河野的敢説敢做在給他帶來人氣的同時,也使他在黨內顯得特立獨行。他在不少問題上的主張有自由派傾向,與自民黨保守派格格不入,有日媒稱他為“異端”,就連他所屬派閥麻生派的領導層對他也有看法。
選舉前景如何
從此次總裁選舉的規則看,候選人的得票來自兩個方面,即國會議員票和基層黨員票,其中前者走向主要取決於黨內派閥的意向,而後者走向基本與民調支持率一致。
自民黨內現有7個主要派閥。目前岸田派基本會全部支持岸田,細田派已決定支持高市和岸田,其他派閥態度尚不明確。從國會議員票來説,岸田、河野、高市各有優勢,暫時無法預測誰更佔優。從民調來看,河野與岸田領先,高市相對落後。
在目前已有至少3人蔘選且沒有候選人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此次自民黨總裁選舉舉行第二輪投票的可能性很大。第二輪投票中,國會議員票將是主導因素,第一輪投票中得票最多者未必能笑到最後,這也將給選舉結果帶來更多不確定性。(記者:劉贊;編輯:孫萍、謝彬彬、王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