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已經進入城市更新、存量發展的時代,城市更新成為各個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從目前來看,城市更新不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建築和城市壽命的延續、再生和迭代的需要。11月26日,在南寧召開的“2022中國-東盟新型城鎮化與城市更新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提到,城市更新面對的問題複雜多變,應該實行“一地一策”,各具特色,而不應該盲目照辦,避免模式化、套路化。
城市更新是有機的、持續的、長期的
自城市更新首次被寫入“十四五”發展規劃,地方政府不斷將城市更新行動落實到未來城市發展的工作中。
據全聯房地產商會常務會長、城市更新分會會長柴志坤介紹,近年來,城市更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管理機制、配套政策、金融支持、技術標準等各個方面,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完善政策機制和管理流程;合理統籌區域規劃,建立新的多元化合作平台。而“建立區域性城市更新平台,有利於統籌區域資源、建立政府、企業、業主等在內的多元合作”。
對於城市更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提到,城市更新面對的問題複雜多變,應該實行“一地一策”,各具特色,而不應該盲目照辦,避免模式化、套路化。以前的新區建設往往陷入套路,覺得什麼建築有商業價值,就不斷地重複,造成“千城一面”。因此,在城市更新中的“一地一策”,如何把表面化、浮躁化的“千城一面”的問題,轉化成城市特色非常重要。
崔愷為城市更新指出了五個方向,其中,在歷史街區更新中,應強調城市織補、風貌保護。 而在舊城更新中,要注重工業遺產的利用,尤其是在遺產保護和再生方面做一些創新,並把“工業風”和“時尚生活風”相結合。
“城市更新是一個進化的過程,所以城市更新應該是有機的、持續的、長期的,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三年大變樣。”崔愷表示,現在小微更新越來越普遍,而很多城市在更新當中最棘手的也是小微更新。但是,如何在小微更新當中把小事情做好,牽扯到千家萬户。
“城市有機更新是對既有城市肌理的織補,新舊建築和城市空間的混搭、融合、提升、再利用,這些都是經常出現的狀態,並不是一味地拆舊建新。所以城市更新在這樣的語境下,一定要對城市的美學、形象、風貌,找到客觀的、理性的判斷方法,而不是新的就好,舊的就差。如何把‘舊’和‘新’融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立場。”崔愷如是説。
防止從“造城運動”到“改城運動”
城市更新涉及多個領域,除了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對於老舊工業區以及城市文旅的發展也有很深的影響。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傑表示,今天聚焦工業既有的建築和環境,是由於過去40年,工業用地在全世界城市水平來看是偏高的。在既有的老舊工業區和工廠中,工業建築及與文化相關的工業遺存、遺產,在不同的年代都有一定的印記,這成為社會集體記憶的載體,而且其存量相當可觀。
值得關注的是,景德鎮通過保護利用這一更新模式,運用“設計-投資-建造-運營”(DIBO)方案,將瓷業遺產融入當代經濟、社會、文化生活,推進城市與社區的綜合發展,從而構建城市特色空間框架,引導遺產活化,激活城市復興。
此外,城市更新與文旅融合發展大有可為。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主席、原國家旅遊局黨組副書記、常務副局長王志發提到,城市更新要切實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把握新的發展方向。比如,深度摸準城市歷史文脈,循序漸進。從而真正把城市文化旅遊資源用起來、功能找回來,而不是粗製濫造,更不能一哄而上,大拆大建,或者強拆強建,防止從“造城運動”到“改城運動”。
為此,王志發認為,應該強化頂層設計,做好規劃引領;借鑑中外先進經驗,加強典型示範;注重科技賦能,堅持科學創新。另外,還要堅守本土文化,突出地方煙火氣。“城市更新、文旅融合,固然需要吸收一些外來經驗,運用一些科技手段,但其根本的目的是要延續城市文脈。所謂城市文化是由城市居民特有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形成的,文化萃取得越好、越充分,就越有煙火氣,城市的文化旅遊形象就越鮮明。”
“城市是一個生命體,會不斷地生長、不斷地更新。城市更新不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建築和城市壽命的延續、再生和迭代的需要。”崔愷表示,城市更新的導向應該是綠色發展和技術創新,同時,更應該加強文化的推動。從設計上來看,就是用小微的動作、輕量化的設計,用精細化的方法,用綠色生活的理念把城市更新做好。
新京報記者 袁秀麗 封面圖/主辦方提供
編輯 武新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