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上崗“滿月”,全科社工幹得如何?聽聽這裏的居民怎麼説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綜合

“您要辦什麼事兒,在前台填個訴求單就行!”在廣內街道核桃園社區,居民想諮詢辦理什麼業務,這裏的全科社工都會第一時間“接單”。涉及到的黨務服務、基本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公益志願服務四大類百餘個事項,在這裏都能享受到“一條龍”服務。

從整裝一新的核桃園社區服務站對外開放算起,全科社工正式上崗一個多月了,他們給居民解決了哪些問題?上崗後又有哪些甜酸苦辣?

現場感受

服務站就像會客廳

“你好,開清潔能源證明是找張主任嗎?”

“您好!張主任開會去了,您要的證明我就能給您開。”

“我家的電暖氣不熱了,能不能幫我找人修?”

“好的,我這就找人去您家看看。”

走進核桃園社區服務站,社區居民趙淑蘭欣喜地發現,現在到社區辦事,再也不需要像過去那樣必須找“專業對口”的分管社工,“只需要填個單子,一位全科社工就能辦理所有事項,可太方便了。”趙淑蘭笑呵呵地説。全科社工丁媛媛認真地為趙淑蘭登記後,立刻幫她辦理了相關業務,全程不過5分鐘。

諮詢政策的、瞭解路側停車規定的、開清潔能源證明的……一上午,來服務站辦事的居民絡繹不絕。“一進門就感覺特親切,跟回到自己家一樣。”剛剛幫子女諮詢完獨生子女費領取事項的張雲鵬一臉輕鬆地説,“不辦業務時,我也喜歡來這兒跟街坊鄰居聊聊天、看看報。”

張雲鵬説,過去的社區服務站有個辦事櫃枱,雖然彼此也能面對面交流,但櫃枱卻將居民和社工劃分得清清楚楚,彼此會有距離感。現在的服務站裏,既有黨羣服務站、暖心服務角,又有休閒等待閲讀區,還有展示活動的照片牆。“這可跟辦事大廳太不一樣了,更像個温馨的會客廳,可以看書、聊天、做活動,渴了能進來加點兒熱水,累了冷了還能進來歇個腳兒……”張雲鵬笑着説。

居民體驗

一張桌搞定上百項業務

“我每年都要來社區開清潔能源證明,今年實實在在感受到方便了。以前,開個證明得追着負責辦理的人跑。來一趟,他下社區了;第二天再來,他又去街道開會了,來好幾次可能都碰不上。現在好了,服務站隨時都有人接待。”説起全科社工的服務,趙淑蘭打開了話匣子。

“找人是一方面,不知道該準備啥材料也是個問題。現在要帶什麼材料,服務站的社工都會提前説清楚,只需要跑一趟,喝口水的功夫,業務就辦完了。我不僅受益,也很滿意。”趙淑蘭不禁為全科社工豎起了大拇指。

“可不是嗎,以前社區還是分散辦公,三個辦公區分別位於馬路兩側,有時辦個業務就得跑仨地兒,還得樓上樓下來回跑,半個月過去了,可能事兒還沒辦完。現在一站式都解決了,特別貼心!”張雲鵬應和道。

居民容易跑空,社工們也有苦難言。“過去社工大部分時間被‘拴’在櫃枱前等着居民辦業務;而忙着下社區的時候,又需要讓來辦事的居民久等或再來,居民們多有抱怨。現在,服務站前台服務事項全受理,後台被‘解放’出來的社工就能騰出時間走訪入户,未訴先辦為居民解決問題,居民感到和社區的距離更近了。”核桃園社區服務站站長馬玥説。

核桃園社區服務站原有窗口工作人員7人,如今全科社工只留下了4人,3人負責前台接待,1人負責後台流轉。人少了,服務站可以提供的服務事項卻大大增加了。以前服務站只能辦理政府交辦的事務,即基本公共服務,現在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居民們普遍關心的黨務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公益志願服務,前台社工能包攬百餘個事項的接待工作。像燈泡憋了、下水道堵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這裏也能輕鬆搞定。

暖心故事

自掏腰包為讓老人少跑路

半個多月前,80多歲的陳大媽顫顫巍巍地走進服務站説:“我來幫閨女領獨生子女費……”

“大媽,您來晚了,錯過了今年的領取期限,相關的手續材料已經交回街道了。”全科社工丁媛媛耐心地跟老人解釋着。

“唉,我眼神兒不好,腿腳也不利索,出趟門不容易,女兒也沒時間過來領,這可怎麼辦啊?”老人面露難色,連連嘆氣。

“您……”話到嘴邊,丁媛媛還是把那句“您回去吧,明年再來”嚥了回去。儘管丁媛媛有些為難,但還是通過業務流轉程序,趕緊聯繫了後台負責計生工作的社工金莉。金莉和街道計生部門再次溝通確認,今年確實已過了集中發放時間,財務已經封賬,只能等明年再次集中發放時才能補發。

“別讓老人來回跑了,這錢我先墊付給大媽!”在徵得街道計生部門同意後,金莉自掏腰包,為老人發放了相關費用。這筆錢,要到明年10月底才能返還到金莉手中。

“小胡,快幫我看看,社區裏貼的路側停車申請通知是怎麼回事?怎麼在手機上操作?”幾天前,馮瑞香舉着手機裏拍下的二維碼來到了服務站。

“大媽,這是西城區交通委發的文件,可以自主申請。今年的收費方式和去年不同,去年只有按小時收費,今年還可以選擇一次性繳納一年的費用。申請方式也和之前不同,您需要掃二維碼……”全科社工胡九洲俯下身,拿筆指着政策文件一條條仔細地給馮瑞香講解着。怕老人記不住,胡九洲還指導她用手機拍下重點內容。“小胡一講,就清楚多了。”聽完小胡的介紹,馮瑞香緊鎖的眉頭舒展了。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實路側停車不屬於在社區申辦的項目,也不在他們的工作範圍內。但不少居民挺依賴社區,總覺得只要是社區裏貼的通知、發生的事兒,找社工就沒錯。“我不會弄京醫通,孩子又住得遠,能不能幫我看看?”“我想用電腦上的修圖軟件,你們能不能上家裏教教我?”……在服務站裏,全科社工們會遇到各式各樣“求助”。

幕後探秘

全科社工都有“秘密武器”

10月20日對外開放以來,廣內街道核桃園社區服務站運行已滿一個月。自開站至11月30日,服務站共辦理了281件事項,涉及低保費用報銷、開具採暖證明、諮詢流感疫苗等等,其中當時就能處理完畢的事項有242件,無法立刻解決、需要流轉到後台繼續辦理的有39件。

“現在的工作量可大了不少。以前我們只接待和自己這攤事兒有關的來訪,整套工作流程都很熟悉。轉來做全科社工後,就得打破以前的工作習慣,在最短時間內升級成合格的‘全能王’,迅速掌握福利、人口健康、老齡、殘疾、失業就業、黨務轉接等方方面面的流程,一時間可以説是‘壓力山大’,但我們也在努力化壓力為動力。”全科社工胡九洲説。

站長馬玥則説,做好全科社工可不容易,所有業務都得“釐得清”。比如某些政策更新了,大家就得重新培訓學習,有些規定對不同人羣有不同政策,社工就更得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如何快速上手?丁媛媛拿出了他們的“秘密武器”——兩大本梳理得整整齊齊的文件手冊。他們將政策文件、居民常辦事項的流程、維修廠商的聯繫方式等材料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也會將過期或調整過的文件及時更新;他們還拿筆在重點部位做了標記,既方便居民看,也給自己提個醒。這兩本材料成了全科社工們的“香餑餑”,他們吃飯學、休息學、沒有居民辦業務時也要見縫插針地翻看,就是為了儘快“獨當一面”。一個多月過去了,手冊越翻越破,工作卻越理越順,全科社工們緊繃的神經也能稍放鬆些了。

廣內街道從去年起便開始試點社區服務站改革,在老牆根社區成功試點全科社工後,核桃園社區服務站也迎來了轉型升級。年內,街道將實現“全科社工”在18個社區的全覆蓋,同時將有8家社區完成社區服務站綜合設置改革。改革升級後的社區服務站也成為居民訴求的主動受理平台,讓居民少跑路,真正實現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區,既可以節約行政成本,更能夠提高辦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