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46歲的演員趙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段自言自語的視頻。
他一個人在略顯冷清的街道上溜達,在闔家團聚的春節裏顯得格格不入。
他卻不以為意,無比感慨地和網友説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有人説幹嗎一個人溜達呀,多找點人扎扎堆、走親訪友熱鬧熱鬧。
沒勁,我覺得過年沒必要熱鬧,一個人可舒服了,難得一份清靜。
走親訪友見面説什麼呀,不外乎就那幾句話嘛,沒結婚的被問你怎麼還不結婚吶?
結了婚的你怎麼還不生孩子呀。生了孩子的什麼時候生二胎呀?有意思嗎,你管得着嗎。
過年最好的狀態就是難得一份清靜,稍微飲一點小酒,在空曠的大街上走走,多好。”
評論區裏,很多人稱讚他活得明白、看得透徹,是難得的人間清醒。
其實很少人知道,46歲的趙毅,已經是戲齡超過24年的老戲骨了。
他在《雍正王朝》中成功地塑造了李衞這一角色,之後又出演了《大宅門》、《闖關東》等多部電視劇,也曾多次獲獎。
事業上獲得一些小成就,生活上的他卻一直保持着單身,享受着一個人獨處的自由。
平時喜歡和自家養的狗遛彎,在天寒地凍的雪地裏玩得不亦樂乎;
在家裏拿着魚竿蹲坐在假山盆景旁佯裝釣魚,拍短視頻自娛自樂;
偶爾約上一兩個知心好友,在家裏自制燒烤,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看了他略顯冷清卻樂在其中的過年生活,我想起《請停止無效社交》中的這樣一段話:
“你忙於交際、頻於應付,雞同鴨講的尷尬無處不在。
你為了別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為了別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彷彿都不是你的。
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
成年之後,定期扔掉垃圾社交,享受獨處的自由,你會活成更舒服的自己。
前兩天,大學時的朋友小喬發了條朋友圈,哭訴自己過了個“最慘的春節”。
遠嫁的她,去男方家過年時各種不習慣,每天都要強迫自己撐着笑臉應對沒見過的親戚。
更噁心的是,他們那邊的習俗是女人不能上桌和男人一起吃飯,只能在後廚隨便吃點。
小喬只好每天在廚房忙着切菜、做菜、伺候客人,還要被親戚催問什麼時候要孩子,一個春節過得無比糟心。
我們身邊,因為過年時忙於應付垃圾社交,而陷入一堆糟心事的情況,還少嗎?
有每天應付酒局而被送進了ICU的,有和親戚鄉里爭執起衝突而大打出手的,還有被各種傳統陋習折磨得身心俱疲的......
作家周國平説得好:“當一顆心在低劣的熱鬧中變得渾濁之後,它就既沒有能力享受安靜,也沒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歡。
這樣的人能夠怎樣過節呢?不過是把平時那種低劣的熱鬧放大,從而使之變得更加低劣罷了。”
本應用來修生養息的假日,卻充斥了一場又一場難看的鬧劇,浪費了時間,又消耗了自己。
對比之下,那些選擇一個人過年的,反而將生活過成了最令人羨慕的模樣。
我很喜歡的一位Vlog博主“土豆Sun”,30歲了還沒找到另一半,但她卻不着急。
靠着自己的努力買了一套23平米的小户型二手房,裝修成最舒適的獨處空間。
父母讓她回家過年,她卻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利用假期,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早上睡到自然醒,不用擔心會有親戚家的熊孩子吵吵鬧鬧地推門而入、破壞心情;
中午給自己炸上一鍋小酥肉,再自制一杯草莓牛乳,邊追劇邊自得其樂地享受美食;
下午安排擼狗和練古箏,一個人的時間和空間,不用因為別人而遷就自己;
晚上給自己做一頓豐盛且充滿儀式感的滷肉飯,配上一杯健康版的珍珠奶茶;
吃完飯後打開投影儀,看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泡壺養生水果茶,簡直不要太愜意。
原本她以為,一個人過節心裏多多少少會有些許孤獨和難過,然而事實上,她收穫了難得的安靜與自足的舒適。
人生在世,常被世俗所累,終日應付不喜歡的人和事物,反倒冷落了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莊子説: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人只有在獨處之時,才能讓精神得到減負,讓心靈重歸自由。
在《斷頭王后》一書中,美貌的奧地利公主瑪麗·安託瓦內特,14歲時就嫁到法國做王后。
可是,她性格輕浮,貪圖享樂,最懼怕獨處,終日疏於思考、耽於玩鬧。
她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肩負的任務,熱衷於肆無忌憚地揮霍時間、金錢以及民眾的愛。
她的哥哥寫信囑咐她:“每天讀兩個小時書,雖然不多,但能保證你剩下22小時過得不那麼愚蠢。”
但是,瑪麗王后卻根本沒有領會哥哥的提醒,依舊沉迷於熱鬧的假面舞會、賭博和服飾打扮。
她的奢華浪費、膚淺無內涵,終於引起了法國民眾的極度厭惡和憎恨。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們把國庫虧空的民不聊生歸罪於她,將她送上了斷頭台。
倘若當時的她,能哪怕有一次好好審視自己的生活,與醉生夢死的熱鬧告別,從獨處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那麼結局想必會大不相同。
生物學家達爾文,每天都會獨自在書房裏待6個小時,正是獨處時的思考,讓他完成了偉大的《物種起源》;
作家村上春樹,每天獨自跑步、寫文章、全神貫注地聽音樂,在高質量的獨處時間裏,寫出了一部部流傳於世的經典作品;
李敖説自己是孤獨的,姜文説自己是孤獨的,梵高説自己是孤獨的。最好的作品,永遠都來自於孤獨。
看過一句話:“後來許多人問我一個人夜晚在路上漫步的心情,我想起的卻不是孤獨和路長,而是波瀾壯闊的海洋和天空閃耀的星光。”
正是這些獨處的時光,讓一個人可以用來自我增值,創造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
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首尾相連,圍成一圈,它們會一隻跟着一隻地往前爬。
即使花盆中間就有足以讓它們飽腹的松葉,但一味合羣的毛毛蟲們,卻沒有任何一隻試圖改變路線。
它們就這樣跟着前面的毛毛蟲,連續爬了七天七夜都不停歇,直到最後因為飢餓和筋疲力盡相繼死去。
毛毛蟲努力合羣的樣子,像不像我們不敢脱離羣體、盲目追隨別人的模樣?
當一個人不敢丟棄垃圾社交、一味追逐合羣,放棄獨立思考,他的平庸也就開始了。
美國有一項歷時30多年,針對社會精英的研究:內向型性格的精英人才是外向型性格的3倍。
正因為內向,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喜歡獨處,擁有安靜的力量,更容易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做出成就。
如果你恰巧也是喜歡獨處的人,不要覺得自己是異類,就像村上春樹説過一句話:
“不是所有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你的孤獨,讓你更出眾。與其勉強自己在合羣中感到寂寞,不如允許自己在獨處中收穫安然。
共勉。
作者:小椰子,人生必須活得swag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