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叔寶
智能電動車在造出來之前就已經活躍在各大PPT和通稿裏了,全靠各大CEO肺活量好。智能化、電動化給汽車行業描繪出了無數美好的前景,也創造出了無數“畫餅”的機會。真是多虧了這些電車界的“大牛”,造就了“車市狂過樓市”的現象。
目標在説出口的時候,可能誰也無法預料明天會遇到哪些坎兒,這也讓每一個關於智能化、電動化的目標,聽起來都像在“吹牛”。
年底回頭觀望, 我們來看看哪些吹牛被打臉?哪些吹牛真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1000 公里續航實現了嗎?
如果電動車有短板,那大概就是續航。從來沒有哪項指標讓車企和用户都如此上頭,在續航、充電、電池上下功夫,總能直戳用户的內心。
於是“1000 公里續航”成了車企的蘿蔔,汽車圈的半壁江山都為了這根蘿蔔發奮;剩下的另一半車企比較佛系,著名言論有:一箱油都開不到 1000 公里,電車續航為什麼要這麼長?
拋開“需不需要”,我們不得不承認,1000 公里續航這個牛在 2022 年被實現了。
前有埃安通過對電池包的優化,使量產車 AION LX Plus 的 CLTC 續航達到 1008km;後有奔馳 EQXX 概念車通過對能效的極致優化實現了單程 1200 公里。
無論是堆電池包,還是優化能效,1000 公里並不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半固態電池
正是因為有了1000 公里續航的大目標,各車家才在電池上絞盡腦汁,半固態電池正是為了長續航提出的概念。
其是將液態電池的電解液換成固態物質,是人們在新能源車“里程焦慮、安全焦慮”兩大痛點問題的理想解決方案。其具有更高的安全係數和更高的能量密度,具有高温性能更好、不易燃燒、無電解液相關隱患、無脹氣等優點。
早在2021 年初,蔚來 ET7就有搭載了 150kWh電池包版本亮相。官方介紹稱,這款固態電池採用了超高鎳正極、預鋰化硅碳負極和固態電解質,能量密度能達到 350Wh/kg,續航最高可達 1000 公里以上。不過直到 2022 年最後一週,還是沒能如約相見。
2022年5月,國軒高科就發佈了半固態電池。該半固態電芯尺寸為 580mm*120mm*9mm,重量為1341g,容量為136Ah,單體能量密度達360Wh/kg,預計2023年批量交付。
4680 電池實現了嗎?
2020 年 4680 電池第一次亮相,單體密度提升 5 倍、成本降低 56% 的 4680 電池被是做能帶來產業鏈變革的技術。
在隨後的每一次特斯拉發佈會上,它都會成為媒體追問的焦點:什麼時候開始生產?什麼時候能量產?
在一年前的財報會上,馬斯克也給出了 4680 電池投產的計劃:今年 Q1 在奧斯汀工廠投產,2022 年底每年能生產 100Gwh,滿足 130 萬輛車使用。
如今一年過去了,經歷了漫長的產能爬坡。年初,奧斯汀工廠的第 100 萬個 4680 電池下線,能滿足 1000 輛 Model Y 使用;到第三季度,4680 的產量終於能做到每週能滿足 1000 輛汽車使用。按照年初的設想,剛達到預期產能的 4%。
連首批交付的 Semi 都依然在使用 2170 電池。看來等待“難產”的 4680 電池的日子還要很長。
充電 5 分鐘續航 200 公里實現了嗎?
都説智能汽車越來越像智能手機,最像的還是這句熟悉的宣傳語:充電 5 分鐘,續航 200 公里。
小鵬、廣汽埃安、東風嵐圖、北汽極狐 ……都喊過這個口號,能讓他們喊出這個口號的原因是同一個:800V 高壓平台和超快充技術。
如果從產品層面來看,這個“牛”已經實現了:小鵬 G9、北汽極狐阿爾法 S、Aion V Plus 70、奧迪 e-tron,這些在車型在 2022 年都能支持 350kW 甚至 480kW 的超快充,從理論上滿足充電 5 分鐘續航 200 公里。
不過理想與現實還是有壁,800V 高壓的新車已經提了,支持 480kW 的超充站還在路上,又是陷入等待的一個功能。
寫在最後:
今天我們盤點的大多數與續航、電池、補能有關,小部分已經實現,更多的是勝利正在眼前。不過這還不是新能源車企“吹牛”的重災區,真正的重災區是輔助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