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疑似嬰兒護膚品引發“大頭娃娃”事件,引起人們對兒童護膚品市場的關注。雖然該事件還有待相關部門給出明確調查結果,但新華社記者採訪發現,兒童護膚品市場中,一些不法商家違規宣傳產品功效、非法添加違禁成分、規避監管等問題卻屢見不鮮。
視頻截圖
護膚品不是藥品,常見的兒童護膚品包括“妝”字號和“消”字號,分別代表化妝品和衞生消毒用品,都不能在標籤和宣傳中出現或暗示療效。然而,有的商家卻打起擦邊球,比如把產品説明模糊處理,把“消”字號印得隱蔽,有的線上賣家在問答區告訴消費者產品“對濕疹效果好”。為了保證“功效”,部分產品中非法添加了激素、抗生素等成分,宣傳時卻號稱“全天然”“無激素”,令家長“踩坑”。
兒童護膚品市場屢見亂象,與監管上的漏洞有關。比如,“消”字號產品審批容易,不需要像藥品一樣經過重重測試、驗證,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就能獲准上市,進入市場後被市場監管部門抽檢到的概率也較小。照道理説,用在孩子身上的產品,理應得到更嚴格的監管,然而部分產品戴着“消”字號的帽子、做着藥品的生意,既能加快上市,又能躲避監管,不僅損害家長知情權,更給兒童健康帶來風險。
對此,除了要打擊部分廠商的違法行為之外,如何理順兒童護膚品市場的監管體系,是不能迴避的問題。如今,電商平台讓產品實現了更大範圍流通,但同時,一些問題產品也藉此成了“網紅”,損害範圍變得更大。對兒童使用的產品,再小心也不為過。堵住監管漏洞、不讓不法廠商鑽空子,兒童護膚品的亂象已經到了該好好治理的時候。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