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長灘,一名男子騎車從被遺棄的口罩旁經過。 新華社/法新
一段時間以來,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問題上,美國一些政府部門和政客對中國極盡抹黑之能事。美國國務院甚至炮製出一份“中國破壞環境事實清單”。這完全是一場玩弄“雙標”的政治鬧劇。
不久前,中國外交部網站發佈《美國損害環境事實清單》和《美國損害全球環境治理報告》兩份文件,用事實和數據還原美國在環境治理領域的斑斑劣跡,直接戳破美國一些人“賊喊捉賊”的把戲,給美國某些政客的無理指責以有力反擊。作為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發達國家,美國不僅在國內環境保護政策上大開“倒車”,還嚴重損害全球環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是公認的“共識破壞者”和“麻煩製造者”。
大開“倒車”——
怠於履行國際義務
11月4日,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退出《巴黎協定》的締約方。這是美國在氣候變化立場上的重大倒退。
美國是全球歷史第一排放大國,當前第二排放大國,目前全球排放佔比約為15%。《美國損害全球環境治理報告》指出,美國的減排表現是影響全球氣候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美國既不批准《京都議定書》,又退出《巴黎協定》,否認自身約束性量化減排義務,徹底遊離於全球減排體系和安排之外,嚴重阻礙了全球減排、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相關進程。
退出《巴黎協定》只是美國政府在環境問題上倒行逆施的一個縮影。據《紐約時報》統計,美國現政府執政以來,直接或以其他方式撤銷了近70項重大環境政策,還有30多項處於撤銷進行中,預計將極大增加美國温室氣體排放和空氣污染致死人數。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等環保機構針對特朗普政府降低環保標準及相關環保問題提起了多項訴訟。
復旦大學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前常務副院長沈丁立表示,《美國損害環境事實清單》和《美國損害全球環境治理報告》兩份文件呈現的內容皆為事實。美國曾積極致力於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但近幾年政策和立場出現重大倒退。
“事實上,美國在環境治理上的消極態度,或者説立場後退的表現,都是因為美國在全球治理上越來越不願意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這種越來越不管不顧的態度,主要是奉行了美國利益至上原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慶四分析,過去,作為全球環境治理的主要推動者,美國無限拔高自己的道義制高點,以此來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製造障礙。經過一些年的實踐後,美國發現這種方式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即以碳排放等環境指標來約束別國沒有達到預期目的,自己也吃不消,因此選擇往回撤,減少環境治理成本。與此同時,美國並沒有降低對別國的要求。
任性“攪局”——
花式阻撓多邊合作
美國一方面躲避多邊環境治理下的國際責任,一方面屢屢阻撓國際環境合作,扮演全球環境治理的“麻煩製造者”角色。
“美國不僅單方面退出《巴黎協定》,還破壞二十國集團關於氣候議題達成共識。”據《美國損害全球環境治理報告》顯示,自2017年開始,受美國刻意阻撓和消極立場持續影響,二十國集團峯會的領導人宣言被迫在氣候相關段落採取“19+1”妥協方式,即除美國以外的其餘19個成員國宣佈繼續承諾履行《巴黎協定》。
2019年5月,《巴塞爾公約》締約方會議通過加強管控塑料廢物的修正案,確立了全球塑料垃圾污染防治框架。據媒體報道,在會議期間,美作為非締約方,不斷施加影響,企圖阻撓關於加強管控塑料廢物修正案的通過。
此外,出於一己私利,美國在多邊環境領域選擇性“缺席”。《美國損害全球環境治理報告》指出,美雖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生物多樣性公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關於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採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等多邊環境條約,但迄今均不予批准,長期遊離於多邊框架之外。
李慶四表示,美國對多個環境條約“簽署但不批約”的行為,凸顯了其不願受國際環境條約約束、逃避自身國際責任的單邊主義心態,充分暴露了美國對國際環保努力的漠視和對多邊環境領域的不合作態度。
公道自在人心。在2017年以來的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美因談判立場消極,多次被非政府組織投票授予帶有批評性質的“化石獎”,且是“獲獎”最多的國家,上榜次數佔比1/5。
沈丁立認為,美國政府近年來的倒行逆施給全球多邊環境合作帶了個“壞頭”,但世界其他國家不應效仿美國。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世界各國應放下一己之私,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推動全球環境治理向前推進。
奉行“雙標”——
蓄意打壓他國發展
《美國損害全球環境治理報告》指出,美在簽署《京都議定書》後仍放任自身碳排放快速增長,與《京都議定書》推動的減排宗旨背道而馳,與議定書要求其減排7%的規定更是南轅北轍。與此同時,美國還頻頻要求發展中國家加大減排力度,甚至將發展中國家減排義務作為其加入《京都議定書》的先決條件,充分暴露了美國在多邊領域慣於“寬於待己、嚴以律人”的雙重標準。
此外,美國罔顧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利益和人民健康,長期將處理能力欠缺的發展中國家作為塑料廢物的最終處置場所。據非政府組織巴塞爾行動網絡(BAN)發佈的調查報告,美國公司2020年仍在非法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危險電子廢物。自2017年7月中國將廢塑料等“洋垃圾”納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以來,美國出於解決自身垃圾出口的需要,多次無理指責和攻擊中方禁止“洋垃圾”來華,蠻橫要求中方撤銷禁令。
“蓄意打壓發展中國家環境項目。”《美國損害全球環境治理報告》指出,美方屢屢挑戰發展中國家正當合理的用資權利,時常獨家阻撓發展中國家用資項目通過。自2013年11月起,美多次以所謂人口販運、侵犯人權等無端理由,打壓發展中國家項目,涉及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多個領域。
“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結構的發展差異,在環境治理方面與美國還有不小的差距。但很多發展中國家正在朝着不斷向好不斷改善的方向邁進,應該受到國際社會的鼓勵和表揚,而不是像美國那樣無限地挑毛病。”對於發展中國家如何在未來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李慶四認為,發展中國家應多多發聲,提高國際合作的能力,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協議和全球環境治理政策制定方面提出自己的立場和主張。
李慶四表示,在環境治理的國際合作議題上,美國之外的國際社會有深厚的共識基礎。美國的有識之士也堅持認為,全球環境惡化反過來最終也會傷害到美國,反對美國政府“退羣”的行為。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美國依然是國際社會努力爭取共同面對環境挑戰的一個合作對象。
本報記者 賈平凡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12月03日第06版)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