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國軍隊響應聯合國“為維和而行動”倡議,首次舉辦“共同命運-2021”國際維和實兵演習。在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週年前夕舉行的這次演習,成為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這一定位的生動註腳。
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着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將和平發展寫入憲法的國家。在受訪學者看來,中國如此珍視和平、堅定維護和平,首先源於中華民族傳承和追求的和平、和睦、和諧的理念。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幹春松説,擁有數千年不間斷文明史的中國一直秉承“協和萬邦”的理念。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始終站在“和平、包容、開放”中華文明根性的高度,關心、同情和幫助欠發達國家,不與“霸道”為伍。
如其所言,“和”不僅是貫穿新中國外交的主題詞之一,也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關鍵詞,新中國的成長一直伴隨“和平”印跡。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説,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就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是中國外交對世界標誌性的創新和貢獻,是國際關係史上的重大創舉,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關係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從堅持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到歡迎國際社會合作夥伴“搭便車”;從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到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自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以來,中國一直走在以合促和的道路上。這些藴含東方智慧的理念,不僅生動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更賦予這些宗旨和原則以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
“新中國始終不渝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從未主動挑起過一場戰爭,從未侵佔過別國的一寸土地。中國的和平發展之路有着深刻的辯證邏輯,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保證國家發展,以中國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説。
有觀察家認為,有着14億多人口的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本身就是對維護世界和平的特殊貢獻。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湯蓓説,中國把握世界發展總體局勢,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堅持互利共贏,不僅為中國的發展儘可能地營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由此也更加地去堅定捍衞和平。亦有外媒分析指,中國人對於“強起來”的定義更多是練好“內功”,而不是以對外擴張或國際勢力範圍來計算,這表明中國對外政策的平和與理性。
持和平理念、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同樣是從“和”出發,致力推動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
這集中體現於止戈維和,中國對國際維和行動的積極參與。數據顯示,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31年來,中國已向近3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維和人員5萬餘人次。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第二大出資國和重要出兵國,在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數量名列第一,目前有2200餘人在聯合國8個任務區執行任務。聯合國負責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讓-皮埃爾·拉克魯瓦説,中國在提高維和影響力和績效方面發揮着“極其重要作用”。
人們還注意到,在巴以、阿富汗、伊朗核、朝核等地區熱點問題上,中國長期主張通過政治對話和平解決問題,反對任何一方訴諸單邊或暴力手段,不斷以“中國方式”推動解決熱點問題。湯蓓説,中國的“和平經驗”不僅解決當前衝突問題,更致力於解決導致衝突的深層根源,比如貧困、歧視等問題。中國還強調共同安全,與國際社會一道共謀和平、共護和平,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中方勸和促談為了和平的積極斡旋,也得到國際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中央委員會成員阿巴斯·扎基説,中國在國際社會不斷提出新的和平政策,成為制約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涅邊賈説,中國建設性參與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解決,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世紀疫情,不確定性成為國際環境的突出特徵,尤其是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霸凌行徑,更為人類持久和平帶來嚴重挑戰。此背景下,中國被外界寄予更多期望。
在10月22日官方發佈的《中國聯合國合作立場文件》中,中國再次表明其對和平的堅守:將繼續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
湯蓓對此表示,通過在關鍵節點的宣示,中國再次告訴世界,面向下一個50年,中國外交將繼續堅定不移走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之路,堅持不懈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發展持續注入“和”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