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點)實體書店,如何點亮文化之光?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題:實體書店,如何點亮文化之光?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

  遍佈大街小巷的實體書店,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人們的心靈燈塔。一段時期以來,受到互聯網迅猛發展擠壓的實體書店又面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發展難題,如何走出困境、重現生機?

  日前,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承辦的“實體書店點亮北京文化之光”論壇在京舉行。業內人士聚焦“探索實體書店新形態,推動城市文化新發展”主題,呼籲書店發展既要“輸血”也要“造血”,儘快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善、主業突出、多元經營的發展新格局。

  據瞭解,自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各地紛紛從規劃、資金、場地、項目等方面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實體書店佈局、產品和業態結構不斷優化,經營機制、組織形式和服務方式不斷創新。

  中宣部印刷發行局局長劉曉凱介紹,去年疫情期間,中央和地方各項扶持政策落地生效,各地共為實體書店發展提供扶持資金達3.08億元,幫助實體書店頂住壓力、走出困境。目前,全國實體書店達7.8萬家,其中1000平方米以上的實體書店超1600家。“我國實體書店業機遇與挑戰並存、壓力和動力同在,應不斷激發活力、提升效能、做強實績。”劉曉凱説。

  後疫情時代,實體書店依舊是市民文化消費的重要場所,在城市文化引領、公共文化服務、全民閲讀推動中可以發揮哪些獨特作用?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野霏表示,近年來,北京市出台了一攬子針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實體書店發展如火如荼,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日益呈現規模化、特色化、專業化新風貌,構建起以讀者為核心,立體式、多維度的文化消費新模式,成為引領北京文化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進商場、進社區、進園區、進樓宇;“店館結合”“店廠結合”“書店+課堂+出版”等各具特色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漸次呈現;一批主題書店正在向市民文化休閒中心轉變,一批專業書店正在向知識分享中心轉型,一批新型書店結合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正在向智慧書城和數字化體驗館邁進……實體書店走上了轉型發展的融合之路。

  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理事長艾立民認為,實體書店已不再是單純銷售文化產品的場所,而是逐漸成為科學知識傳播和文化教育的窗口,因此需要運用新媒體手段,打開封裝在書本里的知識,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傳播。要通過書店的樞紐功能,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氛圍,引導人們提升閲讀興趣,養成閲讀習慣,提高閲讀能力。

  “實體書店要加強編輯力和科技力。”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説,實體書店要提升自身的編輯力,優化圖書組合,讓讀者儘快找到需要的圖書;還應提升科技力,利用智能技術降低成本、擴展渠道。

  王野霏透露,北京市將繼續加大對書店創新融合發展的補貼力度,鼓勵書店行業創新經營模式,提升品質和服務水平,讓市民隨時隨地與書相遇,滿足人們休閒與文化的雙重需求,切實推動實體書店業高質量發展。

  “書店是一座城市的燈塔,是展現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馬國倉説,實體書店建設是一項關乎城市文化形象、保障市民最基本文化權利的系統性工程,對其持續進行扶持性投入是必然的,但僅僅做到資金和基礎建設性投入還不夠。“書店存在的價值在於閲讀,書店依附閲讀而存在,只有做好政府頂層設計、社會大力倡導、羣眾積極參與,形成全民閲讀的熱潮氛圍,進而拉動閲讀消費,取得閲讀實效,實體書店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6 字。

轉載請註明: (文化·視點)實體書店,如何點亮文化之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