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四川樂山市蘇稽場一户張姓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嬰,她不幸的一生將從22歲那年開始。這個小女孩名叫張瓊華,從小她就是按照當時傳統的婦女培養的。但這種傳統方式卻終將被淘汰,而張瓊華不幸的在它結束前還在被迫接受着。傳統教育她女子無才便是德,於是她只是略微的讀了一點點書,好在她沒有被迫接受纏足。倘若是個封建人家又或是再往前一點,恐怕張瓊華就得接受伴隨她一輩子的纏足。
古代講究早婚,但張家想找個門當户對的,於是便拖到了1911年,她21歲的年紀。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親戚家,認為那小夥子很適合,是沒落官宦人家的孩子,但是名將郭子儀的後人。進入高等學堂讀過書,將來大有發展。在商量之後,對方的女主人前來看了張瓊華,也感覺頗為滿意。認為也比較符合兒子的心意,沒有詢問,就擅自定下了這樁婚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户對,在那個時代看來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前面説過,那小夥子接受過教育,可他接受的是民主教育。自然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包辦婚姻,礙着父母,他也不能拒絕。直到結婚前兩人都沒見過面,1912年舊曆正月十五日,22歲的張瓊華結婚了。她帶着對未來夫婿的期待,滿心歡喜的進入洞房,她沒想到的是,這將是她一生悲劇的開始。
當晚,早早定下婚約的兩人第一次見面,張瓊華的丈夫是20歲的郭沫若。這個將來文壇、史壇赫赫有名的人物現在也還只是個青年,讓張瓊華沒想到的是,丈夫並不喜歡她。可張瓊華喜歡她,她從小就養成了忠厚善良的心,想着跟他在一起就好。沒想到的是,郭沫若在婚後的第五天便離開了家,直接去了日本。
張瓊華沒有產生哀怨的情緒,認真的替丈夫孝敬公婆。她把丈夫用過的傢俱、書籍、文具、書信都陸續保存好,當做是寶貝一樣珍藏,這是他難得的物品。這廂張瓊華默默的等待,那邊的郭沫若卻早已有了可心佳人,是一個日本高中女生佐藤富子。在郭沫若跟張瓊華結婚後的四年,他就開始跟佐藤富子同居。佐藤富子為了他離家出走,改名郭安娜。
可惜,這也不是他最終的歸屬,1937年,因抗日戰爭爆發,郭沫若拋下妻兒6人。回國後又遇上了於立羣,實際上早在日本的時候,他就認識了於立羣的姐姐。只不過於立忱因疾病、憂鬱自殺,於立羣對此不在意,她愛這個男人。似乎在家鄉的張瓊華已經被遺忘,也確實,但她只是靜靜的守着。1939年,郭沫若才回到了家鄉,見到張瓊華深感愧疚。給了她一個鞠躬,可這時他已經有5個兒子3個女兒。
張瓊華卻什麼也沒有,她只有他用過的一些不值得掛懷的東西,還有他給父母寄來的書信。不久後,郭沫若離開家鄉,自此,兩人再也沒有見過。沒有相見,但是也沒有離婚,張瓊華依然守着活寡。她一直等了他68年,沒有絲毫的怨言。直到1980年,90歲的她病逝,在她病逝的前兩年,郭沫若已經去世。臨走時沒有留下一個字和一點東西給她,她的孤獨終究只是她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