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直是我人生的一條主線”,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自傳《不畏》中文版面市

“中國一直是我人生的一條主線”,近日,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傳記 《Not For The Faint-hearted》的中文版《不畏:陸克文自傳》重磅推出。書中,除記述自己從農民之子到國家總理的歷程外,也回顧了自己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中國一直是我人生的一條主線”,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自傳《不畏》中文版面市

農民之子經由“波西米亞人”成為國家總理

陸克文的中文名字是上大學時老師為他取的,寓義為“經典的征服者”。回顧奮鬥史,陸克文攻克了中文,擊敗了澳大利亞保守派,而最先征服的是在和政治完全絕緣的家庭中長大的自己。

陸克文出生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天主教家庭,在勞工家庭中長大的父母依傳統將他送到修道院學校。他從3歲起就開始與醫院頻繁打交道,矯正羅圈腿手術、肺氣腫、風濕熱、心臟瓣膜轉換手術……這讓他能偶爾抽離出學校和農場的環境。在這種嚴酷的文化裏,婦女是附屬品,暴力是常態。加之11歲時父親因酒駕車禍去世,面對充滿競爭的農場生活使陸克文強烈地意識到,務實的解決方案比無休止的理論審議更重要。

經歷過大蕭條時期的父輩一代都渴望安全感,建議陸克文找一份安穩的工作,最理想的就是做一輩子政府的差事,而他卻在高中畢業後選擇度過“間隔年”再上大學,以弄明白自己真正的信仰。這種做法現在被廣為接受,被稱為“間隔年”,但在當時,這是非常瘋狂的做法。這一年,他為了成為一個真正的“波希米亞人”(bohemian,放蕩不羈的文化人),先後做過音樂用品店的銷售助理、布里斯班圖書館的書架整理員、酒店酒保、購物中心促銷助理,以及坎特伯雷醫院護理員,等等,一邊尋找信念,一邊為大學攢學費。

這段非常寶貴的經歷最終以閲讀到《毛主席語錄》開蒙了思想,陸克文開始探索政治,對中國的濃厚興趣如後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一樣呈指數級增長,以至於“當我決定未來要學習的課程時,我選擇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因為我相信這是澳大利亞唯一一個可以把我培養成漢學家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説,《不畏》既是一部政壇人物傳記,又是一部激勵青年人奮進、引領人擺脱迷茫、找到人生目標和信念的勵志讀物。正如其英文書名Not For The Faint-hearted之意:不適用於怯懦的人。

中國是人生主線,見證“中國夢”的實現

20世紀70年代,《毛主席語錄》引發了陸克文對政治的初次探索,並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陸克文走向政壇,並作為一位年輕的大使館官員來到中國,參加了一些中國最高層領導出席的會議。

結束外派中國的任務後,陸克文也從未“取消關注”中國,先後帶着州政府官員、商人、議會議員、澳大利亞外交大臣以及總理等不同身份不斷地重新回到中國,穿行於政治、政策和商業的迷宮之中。1996年,他在中國成立澳大利亞中國顧問公司,為1998年的工黨預選積累了財富;見證中國夢實現的同時,他也發現了一箇中國特色的“數學原理”——“中國各省、市中,與北京的距離越遠,每餐飯的酒精消耗量越大,每杯酒的酒精含量也越高。”

書中也毫不迴避地寫出了自己作為“中國通”遇到的“尷尬”——臨時被大使館安排做口譯,和當時的中國農業部部長何康會晤時,他將加諾特大使所説的“中國和澳大利亞目前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親密關係”描述為“中澳關係正在經歷着一個夢幻般的高潮。”他本以為自己的潤色提升了語言等級,卻見“高層領導不動聲色,但可以看到他的臉上掠過一抹紅色,其他人則不加掩飾地笑出聲來。加諾特大使頗為困惑。”

“中國”是陸克文書寫傳記《不畏》的重要關鍵詞,用他的話説:“中國一直是我人生的一條主線”。陸克文同樣記錄了從1984年自己第一次到中國至今,這個國家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最近幾年我到中國,看到北京舉辦奧運會,看到上海舉辦世博會,看到杭州舉辦 G20 峯會;在成都看到綠色能源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廣州看到創新的生態設計小鎮,在深圳看到世界級的科技中心,也在武漢、西安、昆明、福州看到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潛力……中國對於聯合國和國際多邊機構的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實在來講,中國在國際社會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對地區和世界治理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新的技術革命很有可能重塑社會經濟契約,新的地緣政治很有可能重塑國際秩序格局。”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彥文

編輯/弓立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一直是我人生的一條主線”,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自傳《不畏》中文版面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