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申遺為了什麼?是保護而非過度開發
導語
7月7日,在波蘭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青海可可西里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7月8日,廈門鼓浪嶼也成功申遺,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達到52個。儘管中國世界遺產數量位居前列,但很多地方的遺產保護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為什麼地方政府熱衷申遺,卻沒有按照規定好好保護?…[詳細]
要點速讀
1
地方政府不僅將世界遺產當作是一顆搖錢樹,還是重要的政績。2
很多人只看中世界遺產的知名度與經濟效益,卻忘了要按照國際規定開展保護。3
中國世界遺產數量是不是第一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為後代保存好人類文明的碩果。中國申遺大隊都排到幾十年後了
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十七次大會上正式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6年成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並於1978年確定了首批12處世界遺產,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而中國,則是在1985年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儘管加入時間晚,但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增長很快。加上剛剛列入名錄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嶼,共有世界遺產52項,包括文化遺產31項、自然遺產12項、文化自然遺產4項及文化景觀5項。
廈門鼓浪嶼
除此之外,在《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上,還有27項文化遺產、16項自然遺產、16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共計59項等待申報。根據2004年世界遺產大會公佈的“蘇州決議”,一國可以提交兩項預備世界遺產,但至少必須有一項是自然遺產。算下來,中國的申遺大隊已經排到30年後了。
而申遺也是條漫長的路,這一申請過程,開平碉樓走了7年,中國丹霞4年,五台山10年,中國南方喀斯特更是漫漫12年。而在《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江西鄱陽湖自然保護區以及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都是在1996年就列入名單,至今仍未成功申遺。
地方政府砸鍋賣鐵也要申遺儘管申遺的難度很大,並且希望渺茫,但還是擋不住這些年的申遺熱潮。在最初,這種申遺衝動源於中國人希望得到世界的認可。但是隨着麗江、張家界等地在申遺之後成功地開發旅遊,地方政府不僅將世界遺產當作是一顆搖錢樹,還是重要的政績。
比如,自從1997年12月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以來,山西平遙古城的遊客量已從當年的5萬人增長到2012年的417萬人,門票收入由當年的125萬元增長到2012年的1.5億元,旅遊綜合收入也由當年的1200萬元增長到2012年的80億元。無獨有偶,洛陽龍門石窟申報前每年門票收入1000萬元,申遺成功後第二年就高達2700萬元。
門票只是最直接的經濟回報,賓館、酒店、娛樂場所等各色服務設施可以帶來進一步深層消費,世界遺產名錄迅速成為一個暴利行業的准入證。於是,很多地方就算是砸鍋賣鐵也要申遺。
截止至2015年中國《世界遺產名錄》,除此之外還有2016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和湖北神農架,以及剛剛入選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嶼
2007年6月27日,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和重慶武隆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項目,成為中國第六個世界自然遺產地。為確保申遺成功,吃“財政飯”的貴州省荔波縣政府因此揹負了2億多元高額債務。
但是也有人不認可申遺成功勢必帶動當地經濟的説法,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張朝枝的一份課題研究就指出:“實際上從全世界看來,申報遺產成功之後,旅遊業隨之增長的只有40%不到,大部分是申報成功後跟旅遊沒什麼關係,比如,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高句麗王朝,都是世界遺產,但幾乎沒什麼人去。”
地方政府熱衷申遺除了經濟回報還有政績考量。2012年,陝西投入上百億元修復未央宮遺址,推動絲綢之路申遺。陝西省文物局一位官員在接受《中國經營報》採訪時説:“陝西的世界文化遺產只有1處,眾多的文物古蹟都沒有入選,這與陝西作為歷史文化大省的地位非常不符。‘絲綢之路’申遺將使陝西的世界文化遺產景點數量大幅增加。”
對中國的世界遺產來説,旅遊開發是最大的威脅對世界遺產進行過度的旅遊開發,與遺產的保護形成了尖鋭的矛盾。在聯合國世界遺產公約裏,基本就是“保護保護再保護”,對景區是否保護得當也是能否入選的條件,一切以“保護為本”。但在很多地方,地方政府似乎只看中了“世界遺產”背後的知名度與經濟效益,但忘了同時也要按照國際規定的要求來開展保護。
麗江古城在1997年就成為世界遺產,但如今卻被指商業開發過度
由於申遺前期投入巨大,很多地方一旦申遺成功,便會迫不及待地撈回成本,盲目開發,導致保護區內亂象頻生。
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就曾説過:“我保護了平遙、麗江、周莊,但之後這些地方就成為了興旺的旅遊景點,這可喜也很可悲。”比如麗江古城,盲目地將原住的納西族人口遷出來,過分進行商業開發,使世界遺產原本的真實性變“味”了。在2007年,包括麗江古城在內的6處中國世界遺產被“黃牌警告”。
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廬山申報世界遺產時,聯合國專家來檢查他們就把索道拆掉,入了遺產後馬上又建起。”已有六百年曆史的平遙古城牆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接連三次坍塌,日益增多的遊客是造成古城牆難以承受之重的主要原因。而被視為“中華瑰寶”的敦煌莫高窟壁畫,因旅遊人數倍增,加速了壁畫氧化。
世界遺產不該是搖錢樹,為了保護可能是虧錢的地方政府不要把申遺當作是對旅遊開發的前期投資,申遺還是應該不忘初心,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後代看護大自然的恩賜和祖先的財產,而不是為了商業開發。這次可可西里申遺,就明確是為了保護而非發展旅遊,是在青藏高原上為藏羚羊保住家園。
而且,如果按照規定嚴格保護世界遺產,並限制商業開發,申遺很大可能是一項“虧本”的買賣。2008年,英國就曾宣佈暫停申遺,這與當時工黨的執政理念有關,也與當時英國面臨較大的財政壓力不無關係。普華永道撰寫的報告顯示:英國申請一個世界遺產需要花費40萬英鎊,平均每年用於維護的花銷也在15萬英鎊左右。而世界遺產地位給旅遊業帶來的收益被誇大了,因為只有很少一部分遊客意識到這種地位或者是被這種地位所吸引才來參觀遊覽的。
而申遺又是一座十分難走的獨木橋,所以在日本,有人就覺得與其花錢申遺,不如把這錢花在文物保護上。日本山形縣的最上川是旅遊勝地,山形縣此前打算申請最上川為世界遺產,但吉村榮美子在2009年出任山形縣知事後立刻宣佈放棄申遺。她説:“申遺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這筆投資就像一個無底洞,還不如踏踏實實把這些錢用在遺產保護上。”
申遺不是奧運會,遺產數量是不是第一併不重要伴隨着這些年的申遺熱,從2003年開始,中國已經連續15年有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隨着可可西里和鼓浪嶼申遺成功,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已名列世界第一。不過,世界遺產早已過了拼數量的時代。
據《世界遺產》雜誌的報道,2003到2013年,金磚國家在世界遺產委員會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印度、中國、南非、俄羅斯都做了7年的委員國,巴西做了4年。其中申報遺產最積極的是中國,申報了17項,高於印度的12項。中國每次大會的陣容也最為龐大,平均為29人,遙遙領先於其他代表團,位列其後的南非和俄羅斯為20人。
但是,在正式大會上就申報議題發言的次數上,印度最多,平均每屆22.6次,中國是12.4次,僅比南非的11.1次高。 中國申報成功的遺產數量最多,興師動眾來的人數最多,發言次數卻非常少,對大會事務並不積極介入。給其他國家的觀感就是:只追求數量,而不參與國際遺產事務。
上世紀50年代,日本古鎮妻籠宿因為居民的抗爭保存下來,日本政府也開始制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
其實,申遺不是奧運會,第一還是第二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保存好人類文明的碩果。當下,經濟全球化正在將全球融為一個緊密的共同體,各國所擁有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不會因地域、貧富、種族的差別而將它割裂,保護歷史財富的目標是一致的。
如果承載着這些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依附於其上的人類文明也會消失。正如著名的美國文化遺產保護運動機構――美國國家歷史保護基金會所尊崇的信條那樣:“保護那些不可替代的。”
結語
世界遺產不是隨意開發的旅遊資源,現代人只不過是後代的託管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