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全國各地老舊小區改造正在加速推進。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適老化”“無障礙”成為關鍵詞。
5月18日,《北京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市更新規劃)》(簡稱《規劃》)正式印發,這也是全國首個減量發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專項規劃。《規劃》提出,聚焦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工作,統籌推進老舊小區分類改造,提升居住品質,促進職住平衡,到2025年完成1.6億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同時,《規劃》明確,要注重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加強適老化改造設計管理,突出加裝電梯、公共環境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環境建設等重點任務,統籌養老、助殘等相關政策,鼓勵“物業服務+養老服務”。
事實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那麼,隨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如何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如何對接“銀髮一族”的社區養老需求?
北京:
推進室內適老化改造,探索“五方聯動”
勁松模式、清河樣本、昌平經驗……在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方面,北京走在了全國前列,各區總結出了“因地制宜”的模式和經驗。
去年5月,北京率先發布了《關於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實施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出適老化改造“菜單”,為適老化改造提供了參考標準。
在北京老舊小區的適老化改造方面,特別注重的是“內外結合”和“社區配套”。以北京海淀區南二社區為例,這是北京市首個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試點,由海淀區政府出資,從適老居住環境、出行環境、健康環境、服務環境、敬老社會文化環境營造五大方面進行適老化改造。
在室內適老化改造方面,南二社區對小區內99户80歲以上老人和重度失能老人家庭進行家庭居室適老化改造,包括配置防滑墊、感應夜燈、連續手把、洗澡椅等方便老人自理的設備,還配置了智能設備,實現就寢、習慣化動作、如廁、洗浴等數據實時監測,如有異常,老人家屬和醫護人員可在第一時間獲悉。
同時,在社區配套方面,南二社區注重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補齊了便利店、理髮、家政、洗染、維修、末端物流等八項基本便民服務功能。從2019年改造至今,南二社區這種“內外兼備”“軟硬件結合”的做法成了北京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的樣本和成功案例。
繼海淀南二社區後,在朝陽區政府的支持下,朝陽區勁松小區引入社會資本用於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更新,並形成了“勁松模式”。
“勁松模式”開啓了多重意義上的創新,探索出了一條“區級統籌,街鄉主導,社區協調,居民議事,企業運作”的“五方聯動”機制,對老舊小區引入社會資本力量具有示範性意義。不僅如此,在引入物業時,勁松小區率先以“先嚐後買”的理念,以“先服務,再體驗,後收費”的原則,讓居民感受到環境與服務提升的切身變化,從而更容易接受自主向物業繳費。
河南開封:
探索“紅色議事廳”,推廣“3+3”電梯加裝模式
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八朝古都開封市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與一二線城市不同,三四線城市普遍面臨着人口外流、人口老齡化問題,在老舊小區改造時,開封市積極探索和創新適老化模式,給三四線城市適老化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轄區內的金康苑小區和武夷連片小區提升改造,獲得了羣眾點贊。值得一提是,已有27歲“高齡”的金康苑小區在2021年被國家住房和建設部確定為全國推廣的12個典型改造案例之一,供全國學習借鑑。
對此,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總結了兩個小區的成功經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舊改標準,即“五連”和“六有”。“五連”包括地下連、地面連、風貌連、服務連、人心連;“六有”即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有健全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有完備的市政配套基礎設施、有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有全覆蓋的物業服務、有健全的社區管理機制。
據新京報記者瞭解,在老舊小區改造之初,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成立了由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任雙組長的黨建引領城市更新及老舊小區改造指揮部,並建立周例會和日調度制度,用心研究創新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新理念。
在廣納民意方面,金康苑小區和武夷連片小區創新推廣了“紅色議事廳”;在引導民意方面,發揮小區內羣眾威望高、號召能力強的老人建立“紅色管家”志願服務隊,帶頭參與矛盾調解、政策宣傳、疫情防控等,實現“我的家園我來管”。
在老舊小區的改造中,加裝電梯成為老年人無障礙通行的必要一環,但是,也有低樓層的居民反對加裝電梯和額外收費,認為自己“吃了虧”。在武夷片區的老舊小區改造中,正是通過“紅色議事廳”、居民會客廳,開展“微治理”,尊重民意,發揮民智,創新性地採取了“3+3”電梯加裝模式。
“3+3”電梯加裝模式即分高、中、低3個檔次,居民可以根據自身居住的情況,選擇一次性出資、分期付款、按次刷卡使用3種付費方式。這種按需付費的使用模式不僅解決了老年人上樓難的問題,也獲得了小區居民的大力支持。
“小區缺少老年人和小孩娛樂休閒的地方,公共區域私搭亂建及小菜園也隨處可見。”這是來自河大家屬院居民的抱怨。在改造前,河大家屬院內部原有的廣場小花園是一片廢棄的雜草,到處是居民私搭亂建的小棚子、雞窩、菜地等。在改造後,小花園實現了“變身”,不僅花團錦簇,而且設置了針對老年人的健身休閒區,中間設置有乘涼亭,兼具了美觀和實用性。
河南省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河大家屬院進行改造。受訪者供圖
據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物業科科長豐光輝介紹,在“紅色議事廳”中,住四樓的居民張阿姨提出“每天下樓買菜回來上樓時都很吃力”的現實情況,在武夷社區的老舊小區改造中。針對張阿姨提出的“上樓吃力”,社區加裝了臨時摺疊休椅,座椅旁邊還有温馨提示和緊急聯繫電話,可以讓張阿姨“上一層,歇一歇”。
據介紹,經過幾年的老舊小區提升改造工作,開封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內雜亂無章、簡陋破舊的老舊小區面貌煥然一新,提升了廣大羣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贏得了當地居民的點贊。
浙江杭州:
運用市場化機制,推廣“物業+養老”模式
作為長三角的核心城市,杭州在老舊小區改造方面探索出一條“居民主體、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共建共治的模式,“交給專業團隊幹專業的事兒”成為杭州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的理念。
杭州上城區採荷街道引入了宋都服務作為“金牌管家”,負責對轄區內的36個老舊小區進行升級改造,不僅推出了一套可供複製的社區居家養老理念,還打造出了聞名的“社區養老一條街”。
在上城區四季青街道錢景社區的三新路景芳東區段,原本有一條知名的“小區商業街”,但由於非機動車亂停放、周邊沿街環境差、社區活動場地小等原因,當地社區決心將其改造,通過引入宋都服務全資子公司和瑞生活,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成功將“小區商業街”改造成了“幸福養老一條街”。
“幸福養老一條街”總長100多米,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這條路舊貌換新顏,設置了食堂、超市、理髮店,活動室等,一應俱全地滿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杭州上城區採荷街道通過引入和瑞生活率先探索了“物業+養老”的模式,在物業服務方面,設置了社區養老的服務“菜單”,包括怡閒園、怡康園、怡智園、怡惠園、怡學園、怡養園、怡樂園、怡護園、怡和園、4S服務驛站等十大功能區塊,形成了集生活照料、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於一體的一站式社區養老服務。
滿足社區養老需求已成為老舊小區改造的重點工作,杭州通過運用市場化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激發社區服務升級的可持續動力,讓越來越多老年人在社區享受到更專業、更多元的養老服務。
杭州上城區引入和瑞生活升級改造後的景芳小區。受訪者供圖
專家建議:
推動適老化改造多元化籌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推進老舊小區的適老化改造具有迫切性。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佔比達18.70%。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就“加快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議題提出建議,加大籌資力度,推動適老化改造多元化籌資。地方政府應加大適老化改造投入力度,並應多方努力,形成合力,積極為適老化改造創造政策環境。
上海交大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陳杰教授表示,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應該遵循三個原則,首要原則就是尊重意願,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有機結合,有效互動。不主觀設計,多傾聽基層聲音,確實社區裏有需求再行動。遵循法治精神,尊重物權產權和社區的自主權自治權,絕不應運動化推動。
在尊重民意的基礎上,陳杰指出,循序漸進,條件成熟一個做一個,做好一兩個典型案例,形成示範效應,提煉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小範圍進行試點,樹立品牌再大範圍推廣,獲得更多社會投入,形成良性循環。此外,社會參與是基礎。適老化改造不能成為政府一家獨角戲,一定是以社會力量為主,應用市場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多方面積極性,形成各方合力。
北京易享生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吳曉蓉告訴記者:“社區居家養老屬於‘有剛需,無市場’,缺乏第三方專業運營機構來運營。比如,在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時,引入的物業公司能否持續提供專業的社區養老服務,零碎的養老服務商如何統一管理等。”
對此,陳杰也深有體會,他表示:“基於對前期多個試點項目的調研,推廣‘物業+養老’落地,主要受到六個來源的阻塞:場地缺自主、業務無授權、業主認同低、服務能力弱、運營模式不明、政府支持不足。這其中有三個矛盾凸顯,物業服務企業的非專業性服務供給水平與養老服務的專業性要求之間的供需矛盾,物業服務企業對經營業務的盈利性要求與養老服務的公益性普惠性要求之間的屬性矛盾,物業服務企業與業主羣體在當前社區治理框架和物業服務模式下的利益矛盾。”
對此,陳杰建議,物業服務企業可以在自身內部孵化專業養老化團隊或者引入第三方專業化養老機構來化解專業化不足的矛盾。而對於盈利的矛盾,可以讓物業企業在滿足約定服務質量考核的前提下承擔微利、無利甚至虧本的公益性、普惠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同時,也授予其開展增值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優先特許權,放開相關價格管控,滿足部分有購買能力的老人對高層次、高品質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需求,這樣“肥瘦搭配”,形成交叉補貼。
“目前,老舊小區的適老化改造側重點是社區外部,而缺乏對老年人室內的改造,比如取消高差,防滑、無障礙扶手、適老傢俱等設計,甚至到智能化的硬件設施等。有一些改造需要室外和室內同步考慮,比如老舊小區衞生間地面存在高低差,老人出入不便,最好從系統解決,進行老舊小區衞生間主立管改造,從而降低高差,減少老人跌倒風險。”吳曉蓉如是説。
新京報記者 徐倩
編輯 武新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