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戰爭”升級,各國如何適應新變化?

  “混合戰爭”升級,如何適應新變化

  當前,世界軍事革命正疾速嬗變,“界限更加模糊、作戰對象日益多元、作戰樣式更趨融合”的“混合戰爭”已悄然降臨。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曾這樣描述:“我們將看到從複雜到簡單的各式武器和戰術在更加錯綜複雜的混合戰爭中被同時使用。”橫跨平戰兩條線的多中心聯合作戰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混合戰爭”升級,各國如何適應新變化?

  “混合戰爭”理論的主要觀點

  “混合戰爭”理論出自美國海軍中將詹姆斯・馬蒂斯和軍事學者弗蘭克・霍夫曼。該理論一經提出,便在美軍學術界引起了一定反響,此後逐步為美國軍方高層認同,以至成為美軍應對多元化安全威脅的戰略指導思想之一。

  “混合戰爭”理論主要有以下主要觀點:

  一是戰爭形態發生混合模糊的新變化。交戰對手不再是單純採用常規、非正規方式進行戰鬥,而是同時運用多種作戰形式進行綜合性對抗。在當今的一些軍事衝突或者局部戰爭中,在實施常規作戰時,同時往往伴隨非常規軍事行動,如網絡攻擊等。

  二是作戰對手混合多元。作戰對手可能不是一個國家的軍隊,而是更具有自身特徵的政治集團或個體,比如實施恐怖襲擊的“獨狼”。恐怖組織、宗教集團甚至個人等非傳統作戰力量,更少受到國際公認的戰爭行為規範的約束。如在伊拉克戰爭中,來自阿拉伯國家的人員臨時組成非正規遊擊武裝力量,實施了“非正規襲擊”行動。

  三是作戰手段混合多樣。軍隊實施的軍事手段,與政治集團等實施的其他手段混為一體,既有常規的作戰手段,也有非常規的作戰手段,作戰主體更加註重發揮自身優勢,採取網絡戰、宣傳戰等,以削弱對方的優勢,有時能給武器精良的作戰對手以沉重打擊。

  四是作戰力量建設發生混合多樣的新變化。在傳統的局部戰爭中,一些軍事強國十分重視現代化、常規化作戰,為此,不斷加強陸軍、海軍、空軍、戰略導彈部隊以及陸戰隊等正規力量建設。面對新式混合戰爭,須在建立強大軍隊作戰力量的基礎上,加強非軍事力量、多元化作戰力量的建設。

  新因素致“混合戰爭”全面升級

  現代的一些局部戰爭或武裝衝突,為什麼呈現越來越明顯的“混合戰爭”特徵?從根本上講,這源於國家安全威脅的混合性和現代技術的發展。

  全球化和技術擴散是安全威脅日益複雜化的根本原因。全球化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社會及文化交流和融合,與此同時也加劇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分化和不平衡,使相互間利益關係更加複雜,矛盾衝突頻發。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在全球的普及,推動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為衝突各方實施不對稱作戰提供了前提條件。在一些國際衝突中,當事方無不運用現代信息傳播手段,充分發揮社交媒體作用,甚至通過開發計算機軟件,進行激烈的信息對抗和輿論戰。

  一些極端組織也越來越重視利用網絡招募支持者,煽動同情者或者恐嚇對手。在現代戰爭中,力量上處於劣勢的一方更可能選擇“混合戰爭”方式,將其作為戰勝力量優勢方的捷徑。

  警惕“混合戰爭”威脅

  中國是地緣安全環境最為複雜的國家之一,與10多個國家陸地接壤,與6個國家隔海相望,周邊安全環境的突出特點是問題複雜、挑戰多元,陸海方向威脅同時存在,歷史與現實矛盾疊加在一起,面臨的安全威脅不容小覷。

  面對新形勢,要實現國家總體安全,消除潛在安全威脅,就要適應現代戰爭的新變化,研究“混合戰爭”的新特點,從國家層面完善應對“混合戰爭”的體制和機制,運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等手段綜合應對,既重視傳統戰略資源,又重視信息、網絡等非傳統手段,軍事行動既要重視實戰,又要重視必須的戰略威懾。

  在作戰力量建設方面,尤其應當將民事支援行動等與傳統的進攻作戰、防禦作戰,同樣列入基本軍事行動類型,加強非正規作戰教育訓練,創造更為全面、逼真的訓練環境,使至少一半軍事力量具備民事支援行動能力。據悉,在美軍2010財年軍費預算中,將50%用於應對常規威脅力量建設,將10%用於應對非常規威脅力量建設,將40%用於應對多元化威脅“雙重能力”部隊建設。(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楊民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3 字。

轉載請註明: “混合戰爭”升級,各國如何適應新變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