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老人摸索出禾蟲育苗法 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大洋網訊 秋風乍起,禾蟲飄香。美味的禾蟲佳餚在有的人眼裏或是暗黑料理之一,但對一些吃貨而言,卻是當仁不讓的經典美味,吃上幾口便很滿足。東莞麻涌漳澎村,68歲的倔強老人黃自興,在一片嘲笑聲中成功摸索出禾蟲人工育苗方法,活水放養的禾蟲口感鮮美純正,幾乎可以與野生禾蟲媲美,並由此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不過,老人申請專利的方式頗為特別,局長現場坐鎮才肯開口口述,對自己的這一寶貝“秘笈”可謂相當謹慎和倔氣。如今老人年收禾蟲2000多斤,滿足了一批又一批吃貨的口福。
人工育苗
一做就要做到底
對東莞人來説,禾蟲是一種熟悉的味道,怎麼做都很美味。
不過隨着時間推移,禾蟲愈來愈少,市場幾乎供不應求,其身價自然也越吃越高。“因為過量捕捉,所以越來越少。”一頭白髮的黃自興回憶起當初的那個決定,“很簡單,就是想買點禾蟲苗回來自己養。一番東奔西走後,卻買不到,就想幹脆自個兒琢磨吧。”
他先是在家裏靠近河涌的後院養殖,但不知失敗過多少次,有村民嘲笑他,而家人當時也不是很理解。倒是倔強的黃自興越“玩”越起勁,2003年前後,他又承包了漳澎村一個小水塘,所幸鎮農辦聯繫了華南農業院一位教授,教授帶其入門,情形才逐漸豁然開朗。
“我沒讀過多少書,識字也不多。因此剛開始真的好難。”黃自興説,開始苗育時,禾蟲出來3天左右就死了。“不過你要有這樣的決心,下一次活4天行不行,4天死了,下一次活5天、6天行不行。這需要一天天慢慢積累和摸索,我做任何事情,要麼不做,一做就要做到底!”
如是倒騰了一年多,他終於掌握了禾蟲育苗方法。
活水放養 養出野味
與禾蟲打了15年交道,一談起禾蟲,黃自興如數家珍。禾蟲紅綠有別,紅色為公、綠色為母。他透露,禾蟲育苗約需半個月,養到兩個月左右就可放入水塘養殖,种放下去以後只需定時巡查,通常養殖一年才能上市。由於珠三角水稻一年兩收的緣故,因此一年能收成兩次禾蟲。
禾蟲到底以何為食,又是否需要投撒飼料?對於這一話題,“養殖達人”黃自興忽然來了興致,講起了“禾蟲經”。禾蟲一般白天不出來的,因為鳥、魚和螃蟹會吃它,所以一直躲在淤泥小洞裏,到了晚上才會出來找吃的,主要以海藻為食物。禾蟲比較聰明,覓食時身體探出洞口不會超過兩釐米,吃一點便縮回洞裏。
與一般的投餌養殖不同,黃自興一直堅持放養。他的5個魚塘均毗鄰河涌,且每個都有兩個出入口,以方便河水流進流出,從而以自然的方式實現活水循環。“飼料養殖的話,一平方米可收禾蟲1斤。”他説,而只有野生放養才能保持禾蟲的純正口味,“水鄉人的口味刁得很”。如今,他的30畝魚塘,一年收禾蟲2000多斤,市場上禾蟲的價格,則為每斤70元到110元不等。
口述申請 局長坐鎮才肯開口
黃自興是一位執着有趣的老人,有時甚至有點固執,在申請專利這件事兒上亦不例外。
據當地熟悉內情的人士介紹,禾蟲養殖成功後,在朋友的建議下他開始着手申請發明專利,而申請的方式也相當特別。特立獨行的他去了東莞市知識產權局後,赤手空拳、沒有任何材料的老人家一本正經地説要申請專利,這讓工作人員多少有些哭笑不得。當得知老人識字不多後,工作人員非常客氣,破例表示可以“你説我寫”。然而黃自興卻猶豫了,生怕自己捂着的“寶貝心經”漏了風聲,被人“偷師學藝”。
第二天老人家再次來到東莞市知識產權局,直到局長出面表態,並在現場監督之下,黃自興才願意開口口述,由工作人員記錄並整理成申請材料。然後,一切都水到渠成,黃自興的“一種疣吻沙蠶的培育方法”最終成功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該專利囊括了苗場選點與設計、養殖槽內培育泥漿和水的選用以及選種、受精與放養等環節。
如今黃自興28歲的兒子,也學會了基本的養殖技術,這一點也讓他頗安慰,“既然交給他做,就讓他放心去做吧”。
TIPS:什麼是禾蟲?
禾蟲學名叫“疣吻沙蠶”,多產於珠江三角洲,主要生活在鹹淡水交界處稻田的表土層裏。以禾蟲為食材烹製成的菜餚,口感清香鮮爽、風味獨特。
文/廣報記者馬駿 通訊員梁雪華
説起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中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每一樣都對人類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如果説起中國近代有哪些重大發明,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中國近代有一項偉大發明經常被人們忽略,它不僅造福了數十億中國人,甚至可以説造福了全世界的人類。它就是雜交水稻。
説起雜交水稻,人人都知道袁隆平,知道他是“雜交水稻之父”。但是除此之外,對於這位解決了中國飢餓問題的老人,您還了解多少呢?恐怕除了記得小學課本里那個曾經在水稻田裏的認真老人,此後再沒有什麼印象了吧!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而就在今年世界糧食日的前一天,袁隆平又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水稻平均畝產達1149.02公斤。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再次把袁隆平帶到了大眾的視野,今天就讓我們藉機對袁老多一份瞭解。
袁隆平,1930年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隨後被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1959年,大饑荒開始,人們到處挖野菜、吃草根、吃樹皮、吃泥土......,據老人們描述,當時地上能吃的東西可能都被挖光了。袁隆平親眼目睹了一幕幕人被活活餓死的慘狀,從此,“如何解決飢餓問題”成了他的最大心病。
我們傳統觀念裏經常會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人均耕地面積少,而且產量低下。因此,提高畝產量,成了解決中國飢餓問題的首要辦法,袁隆平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的威脅。
1960年,袁隆平在學校的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羣”的水稻,這株水稻穗大粒多,遠遠超過普通稻穗。正是這一株“天然雜交稻”啓發和堅定了袁隆平培育人工雜交水稻的研究。這一研究就是10年,中間經歷了種種困難和質疑,無數次的失敗,袁隆平始終堅持。終於在1970年,研究出一株被命名為“野敗”的野生稻,這成了所有雜交水稻的母本。
又經過幾年的研究,雜交水稻的技術更加成熟。1976年開始,全國推行雜交水稻。1981年,袁隆平發明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得中國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特等發明獎。袁隆平研究出的雜交水稻被外國人稱為“東方魔稻”,秈型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與氫彈、人造衞星的發射回收並列為我國科學技術的重大成就。
2000年,袁隆平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8年,袁隆平擔任北京奧運會001號火炬手;2014年,袁隆平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今年7月,袁隆平在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上,全程用英語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贏得了無數掌聲,驚豔了全世界;在剛剛過去的9月,袁隆平宣佈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海水稻”的研究也實現許多突破;今年10月,袁隆平培育出的雜交水稻畝產再創新高。
袁隆平無疑是人生的贏家,一生獲得榮譽無數,他是世界各國爭相邀請去講學的對象。但是即使如此成功的袁隆平,其生活依然是簡單樸素。在如今87歲的高齡,他依然奔走于田間地頭,為自己的“禾下乘涼夢”不懈努力,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
飲水思源,希望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袁隆平教授為人類做出的貢獻,永遠記住這位可愛的老人。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qzuser”:偉大,無私,袁老比那些明星貢獻大太多,卻少有人關注,甚至逐漸被遺忘了
(2017-10-20)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託雷第四子。蒙古帝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
忽必烈建元朝後,正式在朝廷設置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時稱“都省”。元朝在全國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省、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裏”,由中書省直轄。
行省制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源於元朝,明清兩朝得到發展,最終影響了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跟現代一樣,行省是元代地方最高一級的行政單位。
省,原本是中央機關的官署名稱,比如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在唐代是相當於宰相府。元承宋制,也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御史台為最高監察機關。不同的是,他們還要把這些機關派到地方上去。派到地方上的中書省叫“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換言之,元代的行省制度中第一級的行政單位是沒有地方長官的,都是有中央的“丞相”“行”至此地來管理地方。
所以,元朝的行省制度相比之前更加的中央集權。
到明朝時,行省制度進一步演化。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把地方上的“行中書省”改稱“承宣布政使司”,其長官叫“承宣佈政使”,簡稱“布政使”。所以,明朝的地方第一級行政級別,不稱“省”而稱“承宣佈政司”。“使”是官名,“司”是衙門。
可見現在叫做“省”的這個地方行政區域,在當時其實是沒有正當名稱的,因為與元代行省差距較小隻是後代的人習慣稱之為“省”。
其實,省一級的衙門,明代有三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簡稱藩司、臬司、都司,合稱“三司”。可以説明朝的“三司”都是“省長”。這種有過於龐雜的行政等級以及行政分權,極大地加劇了中央政令的傳達。
到清朝時減去都指揮使司,變成“二司”。二司的長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稱藩台、臬台,同為省長。藩台管行政財政,臬台管司法監察。
問題是,明清又往省裏派“特派員”。明代派出的是三個:總督、巡撫、巡按。總督管軍事,巡撫管行政,巡按管監察。清代把巡按職責併入巡撫,只留下總督、巡撫兩個。
不過明朝的總督、巡撫、巡按是臨時性的、非常設的,清代的總督和巡撫卻是常駐常任,這就等於是在省長(布政使、按察使)之上又加“超級省長”(巡撫),比超級省長還大的叫總督,清朝的總督多管二三個省。省上有省,官上有官,越搞越複雜。
在此我們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元朝之前中國的地方行政區劃。
秦漢郡縣制,地方上是兩級。最低一級是縣。大縣行政長官叫縣令,官俸六百石至一千石。小縣行政長官叫縣長,官俸三百石至五百石。縣以上是郡,郡就是秦漢地方一級行政單位,郡的長官叫守,景帝時改稱太守,官俸二千石。所以,漢代郡太守的俸祿和三公九卿的待遇是一樣的。
秦漢時,從中央到地方,只有三層關係。中央—郡—縣。其好處就在於政令的傳達是相對全面的,方便的。所以,漢代的地方政治是最好的,吏治也是最好的。
不過到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把天下分為十三個州部,每州派去一位刺史。到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刺史變成了牧。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州牧。以後反反覆覆,一直折騰到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廢了郡,以州統縣。
唐代地方行政區域原本也只有兩級:州府一級,縣一級。不過唐代也有特派員,叫觀察使和節度使。其中觀察使管監察,節度使管軍事。節度使、觀察使和漢的刺史一樣,原本是中央派下來巡視地方的,結果巡迴變成常駐,繼而成為更高一級行政長官。
到唐代後期節度使變成割據一方的“藩鎮”,導致中晚唐著名的藩鎮割據,唐王朝也就滅亡。
那麼,宋朝叫什麼?宋朝的更復雜。不過這將是下一個故事。
(2017-10-26)
“用革鬍子鯰下腳料提取卵磷脂的工藝屬於天然產物提取領域,具有廢物綜合利用、綠色環保和產品高附加值等特點。”日前,燕京理工學院與祥農(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達成發明專利許可使用協議,決定對《用革鬍子鯰下腳料提取卵磷脂的工藝》(ZL201510293359.7)進行成果轉化,專利發明人劉雪凌介紹了專利進行成果轉化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為此,燕京理工學院與祥農(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舉辦了發明專利許可使用合同簽約儀式。發明專利許可使用合同的成功簽署,使校企雙方在發明專利技術的成果轉化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高校與企業進行合作,實現生產力和高新技術的融合,高校的發明專利成果最終從紙上走出校園,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已成為目前知識經濟時代的新趨勢。
企業對發明專利成果轉化的能力直接決定了高校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規模和速度。祥農(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柳平介紹,企業組建了祥農(北京)天然調味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大了研發資金的投入,全方位助力科研成果有效轉化,以期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她期待校企雙方以此次合作為基石,在技術轉讓、樣品檢測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繼續合作,使更多的科研成果進行有效的轉化。
“高校作為發明專利成果的轉讓方,集聚先進的科研資源和優秀的科技人才,發明專利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高校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該校化工與材料工程學院院長李健秀説。近三年,該院系成功申授2項發明型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共6項中國專利。
(2017-10-12)
導語:提到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恐怕非和珅莫屬了,他既能一邊坐收漁利,還能享受着乾隆對他滿滿的寵愛,朝中要職全被他做了個遍。他的囂張乾隆能忍,但嘉慶不能,他一繼位就下令搜查和珅家產,據統計和珅所擁有的財富已經超越清政府15年的財政收入。看來和珅被打倒,嘉慶不僅是吃飽,簡直是撐得要炸了吧。
有句話説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個清朝大貪官雖然最後被賜一道白綾自盡,但他的一項卻為人類留下了福音。有人要説了,他貪得如痴如醉,百姓安生全然不顧,還能想着造福人類?還真別説,這個東西如今家家户户冬季必備,紅遍大江南北。
一切要從康熙年間説起,那時候清宮有一項傳統就是舉辦“千叟宴”,這種宴會顧名思義是聚集全國各地老叟,宣揚尊敬老人的風氣。待乾隆皇帝登基後,依然在推崇這種做法,他在位時就舉辦了兩次。第一次舉辦時,地址定在乾清宮,那一次赴宴者接近4000人,其中不乏有皇親國戚以及朝中老臣,但由於時逢冬季,乾隆皇帝赴宴時飯菜已涼,吃起來實在不舒服。
到了第二次舉辦時,乾隆總結經驗,將這個難題交給內務府總管和珅來解決,和珅思前想後,半晌才終於改良滿族火鍋的方法。滿族火鍋最早出現在成吉思汗統領時期,他發明了用頭盔盛着馬肉涮着吃,而後努爾哈赤帶領部下在野外把豬、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鍋內燒煮。這種習慣漸漸也被引入中原,成為御膳中的一道美味佳餚。
千叟宴再次拉開序幕時,和珅將改良過的火鍋呈現在大家面前。這種火鍋的優點是,體型更大、所能容納食物更多;而且投入木炭的孔加上一個煙囱,不用擔心煙味上身。陶罐中盛着煮沸的雞湯,放置一旁的鹿、狍肉片等任切任煮,這一次全國老人一起暖和地吃了一頓熱鬧飯,大家紛紛對這個美食豎起了大拇指,連連誇讚皇上聖明。自此,經和珅改良的滿族火鍋也開始風靡全國,成為備受大眾追捧的佳餚,更是家家户户的冬季必備佳品。
(2017-10-17)
距離宋仲基和喬妹的婚禮還有一週時間,你們是不是跟熱點菌一樣期待。但是據知情人透露二人婚禮將不對外公開,僅選擇與近親好友一同度過。
1.宋仲基宋慧喬婚禮無證婚人,蜜月定在歐洲
據知情人透露宋仲基宋慧喬將於31日下午4點舉行非公開婚禮,沒有證婚人。婚禮將在宋仲基好友擔任的司儀主持下進行,祝歌由宋慧喬好友玉珠鉉來演唱。
兩人婚後將前往歐洲度蜜月,新房是男方1月購買的梨泰院洞獨門獨院別墅,期待ing。
2.兩年前撿了只野豬,如今新添100多頭“混血二師兄”
湖北十堰黃龍鎮,柴昌梅家的養豬場裏有100多頭身份特殊的“二師兄”:它們樣貌可愛,形似野豬。
原來,柴昌梅兩年前從山裏拾到一隻小野豬回家餵養,沒想到長成後,與家豬產下了“混血豬”,如今已培育三四代。
3.何炅曾談謝娜落淚:不想她長大,添多少麻煩都可以
10月23日,何炅曬出一張和謝娜的合影,配文稱“因為你幸福所以我幸福。”照片中兩人笑容燦爛,畫面十分有愛。
此前,何炅在某個採訪中談到謝娜動情落淚。當被問到想對謝娜説什麼的時候,何炅猶豫着説“不希望你長大,你給我添多少麻煩都沒問題”。網友紛紛評論稱“有一種友情叫做何炅謝娜!”
4.太空寵物揹包走紅網絡,掀起愛貓人士曬貓熱潮
近日,太空寵物揹包在社交網絡推特上走紅,愛貓人士們紛紛曬起了從揹包裏看世界的貓咪。
據悉,該類太空寵物揹包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宇航員和太空艙。該揹包的揹帶可調整,內置安全皮帶、網面材料以及透氣孔,另外,還有一個圓拱形的可透視窗口。
5.滿屏高顏值!高雲翔帶女兒為甜馨慶祝5週歲生日
10月23日是賈乃亮和李小璐女兒甜馨五週歲生日,晚間,高雲翔曬出和女兒一起為甜馨慶生的照片,並稱:“甜馨五歲啦,小姐妹的聚會。”
照片中,高雲翔和賈乃亮分別抱着自己的女兒,李小璐夫婦身穿淡藍色情侶裝,五個人顏值都非常的高,畫面十分的養眼。
6.研究生1年拿9項發明專利:隨身帶本子記錄靈感
可以升降的高跟鞋、帶座位的行李箱、防堵塞蹲式馬桶……湖北大學的研究生廖可富,1年申請16項發明專利,目前已拿到9項專利證書,他隨身攜帶一個本子,只要遇到生活中的靈感,就馬上記下來,一有空閒,就琢磨創新發明。
END
(2017-10-24)
“到2020年,園區內各類科技服務企業和機構數達到800家,國際級孵化器/眾創空間數量達到10家,科技服務業產值達到830億元……”這是記者從今天漕河涇科創嘉年華啓動儀式上發佈的《漕河涇開發區2017科技創新生態白皮書》上獲得的信息。該白皮書由《2017漕河涇開發區科技創新指數》和《漕河涇科技服務示範區建設綱要》兩部分組成,從漕河涇的企業、園區、服務、管理等角度切入,對開發區的未來發展提出了目標。
漕河涇開發區是上海六大科創中心建設承載區之一,目前已擁有“1+9+3”的園區規模,開發區內匯聚了中外高科技企業3600餘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500多家,81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區內設立131家高科技企業。園區內有超過20萬的從業人員。資本、技術、人才在此交匯,創新創業熱潮不斷翻湧。
截至2016年底,上海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35.2件。在這個面積僅為14.28平方公里的漕河涇開發區內,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幾近上海市平均水平的6倍,達202.5件。如此令人可喜的數字,這與漕河涇不斷完善創新生態建設,為園區企業和員工提供良好的創新創業條件無不關係。
根據白皮書顯示,至2016年末,漕河涇開發區擁有中外高科技企業及研發機構2849家,科技服務機構162家,科技創新服務平台19個,專業創業投資機構63家,全年培育創新創業項目1350個。園區內更是湧現出漕河涇創業中心、浦江雙創園、國家863軟件專業孵化器上海基地等一批創新型、國際型孵化器。去年,開發區企業研發投入達142.8億元,推動國家和地方產業化項目331項,這裏已經成為上海市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高地。
啓動儀式上還成立了“漕河涇東方科創基金”,它由漕河涇開發區、東興投資、大連億達和上海萬科等機構共同投資成立,總規模預期為50億元,第一期規模擬定為5億元。據介紹,該基金將以打造中國版“硅谷”的全球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為目標,聚焦《“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所提及的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等產業,推動原創性科研技術不斷轉化為產業成果。
(2017-10-26)
實用新型專利多少錢?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專利法中對實用新型的創造性和技術水平要求較發明專利低,但實用價值大,在這個意義上,實用新型有時會被人們又稱小發明或小專利。那麼,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多少錢?來隨明途易創的小編一起看看。
實用新型專利的特點:
一是實用新型專利只保護產品,該產品應當是經過工業方法制造的、佔據一定空間的實體。一切有關方法(包括產品的用途)以及未經人工製造的自然存在的物品不屬於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客體。
二是對實用新型的創造性要求不太高,而實用性較強,實用價值大。
三是在專利權審批上採取簡化審批程序、授權快、縮短保護期限、降低收費標準低。
實用新型專利費用:
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費用由兩部分組成,官方費用和代理費用。不同的專利代理機構所收取的代理費用是不同的,這裏只對官方費用做彙總。
1、申請費:500元 (減緩以後,單位,150元;個人,75元)。
2、專利登記、印費、印花費:205元。
3、年費:1—3年 600元 (減緩以後,單位,180元;個人,90元);4—5年 900元 (減緩以後,單位,270元;個人,135元);6—8年 1200元;9—10年 2000元。
4、優先權要求費每項:80元。
一般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的總費用為1500~5000左右。
(2017-10-26)
最近幾年,尤其是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德州市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青年,他們以卓越的才華和堅實的奮鬥,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征程中,譜寫出了壯麗的青春樂章。今年是紀念五四運動98週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了團結引導各族各界青年交流互動,成長成才,建功奉獻,由共青團德州市委、德州市青年聯合會、大眾網德州頻道聯合推出《青·開講》欄目,五四青年節之際正式開播,今天推出第24期,歡迎您的關注。
大眾網德州10月19日訊(記者 翟巖)10月19日,由共青團德州市委、德州市青年聯合會、大眾網德州頻道聯合推出的《青·開講 我的青春我的夢——德州青年最美故事分享》欄目第24期開講,國網武城縣供電公司楊莊供電所運檢班班長、外電入魯大動脈±660千伏銀東直流屬地化護線員楊加明做客大眾網演播室,作為“2011年度全市防範和打擊破環電力設施及竊電違法犯罪工作先進個人”,“電力設施和電能保護”先進個人,以及2016年度山東省“優秀光明員工”,楊加明分享了自己這些年堅守電力一線取得的驕人成績和工作感悟。
2009年,楊加明成為國網武城縣供電公司的一名電力工人。電力行業是很辛苦的職業,不論嚴寒酷暑,不管颳風下雨,為了保障萬家燈火通明,楊加明一直紮根在最艱苦的一線崗位,從事輸電線路巡檢維保工作。
±660千伏銀東直流是國家西電東輸的重要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660千伏電壓等級的直流輸電線路。2011年,楊加明成為這條外電入魯大動脈的護線員,這條線路承載着山東省十分之一的用電量,是一條不能停電的“大動脈”。
“我剛接手護線任務時,由於這世界上第一條660千伏直流線路,沒有可借鑑的巡線方法,只能是摸着石頭過河,一點點慢慢摸索。”楊加明説,經驗是時間和腳步的積累,工作之餘,他通過書籍、網絡一點點蒐集護線知識,結合實際工作,慢慢摸索出一套“看、聽、摸”三步巡線法,並且通過這套巡線法多次發現並上報線路運行安全隱患,為特高壓研究直流運行維護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山東省電力集團公司和山東省檢修公司多次對其進行通報表揚,同事們都稱他“銀東線下的哨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楊加明目前已有兩項創新發明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授權,還有三項專利正在申報中。2014年,楊加明參與一次雨夜搶修高壓線路過程中,用來斷開分支開關的絕緣杆被雨水打濕,無法進行帶電操作,回去以後,他就一直琢磨怎麼才能確保絕緣杆在雨中安全操作。通過查閲各種資料,反覆的試驗,他發明的一種“新型絕緣杆防雨護套”製作完成,併成功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自身挖潛服務社會,鐵塔銀線守護光明。楊加明堅守電力一線工作8年,讓平凡在奉獻和創造價值中閃光。那麼,他是如何做好電網工程的“光明使者”的呢?請聽楊加明的講述。
(2017-10-19)
高沃知識產權
高沃是專業從事知識產權代理業務的法律服務機構,旗下包含北京高沃律師事務所、北京高沃國際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業務主要涉及商標、專利、著作權的基礎申請和維權訴訟等事宜。
1.048億元!繼山東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相繼取得突破後,近日,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趙中偉教授團隊的“電化學脱嵌法從鹽湖滷水提鋰”技術3件相關專利,以獨佔許可方式成功轉讓給上海鄲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許可使用費超過1億元。雙方將共同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體負責專利的產業化和生產。
據悉,此次合作涉及2件中國發明專利和1件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獨佔許可實施使用費共計1.048億元,其中貨幣資金2480萬元,股權價值8000萬元。根據中南大學相關政策,研發團隊可獲得此次轉讓收益總額70%獎勵。
“科技成果轉化是高校科技活動的重要內容,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需要高校、企業、金融、政府四方合力。高校要引導科研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緊密結合,要充分發揮高校院所引領作用,讓科技成果轉化的源頭活水噴湧而出,為支撐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有效成果。”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劉海波日前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隨着國家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鬆綁,不僅是中南大學,許多沉睡在高校裏的創新成果正逐漸被喚醒。累累經濟碩果正掛滿高校知識產權轉化枝頭。
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團隊研發的“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被買斷20年獨佔許可使用權,創下5億元的高價許可;
同濟大學王佔山團隊將自主研發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裝置”6件發明專利授權轉讓,對價800萬元;
四川大學王琪團隊研發的分子複合MCA阻燃劑製備技術已在全國20多家企業獲得應用,相關產品出口韓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實現產值約3.1億元。
在國家如此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下,越來越多的高校和個人抓緊機遇,創新轉化科技成果。其實,您的技術也藴藏着巨大價值,只缺少發現的眼睛和足夠的重視。高沃知識產權致力於技術挖掘和專利佈局,幫您的技術轉化為“黃金屋”。
文/高沃知識產權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