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媒:“9·11”20年後,超級英雄們有些無能為力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綜合

參考消息網9月14日報道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9月10日發表題為《“9·11”事件幫助超級英雄電影征服世界,然後再也沒有走出來》的文章,作者為阿莉薩·羅森伯格。全文摘編如下:

“9·11”事件已經過去了20年,而我們美國人仍在尋找能拯救我們的人。

超級英雄漫畫和電影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但在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後,超級英雄們迎來了他們的高光時刻,他們可以滿足美國人尋求慰藉和報復的強烈心理需求。在全球娛樂業中,超級英雄系列的崛起是電影製作和營銷的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這也是“9·11”事件留下的影響之一。

但自2001年以來,儘管世界以及它所面臨的主要威脅已發生了變化,超級英雄們仍在用同樣的武器阻擋同樣的危險。在銀幕上和觀眾中,我們似乎從未真正走出2001年9月的那個早上。

最開始,“9·11”襲擊對流行文化構成了後期工作方面的挑戰。2002年《蜘蛛俠》電影的預告片——影片中的少年超級英雄在雙子塔之間製造了一張巨大的蛛網,抓住一架要逃跑的直升機——被撤出影院,最終以雙子塔為背景的電影場景不得不被完全剪去。美劇《慾望都市》剪掉了片頭以世貿中心為場景的片段。

但“9·11”事件揮之不去的創傷最終成為超級英雄電影的一大福音。

原因很簡單。不像那些靠着自我犧牲的勇氣試圖奪回聯合航空93號航班控制權的乘客,超級英雄可以擔起這樣的責任,並且不必讓自己陷入危險。普通人可能會被人們從雙子塔上跌落的可怕畫面所困擾,但超級英雄不會,他們會出現在那裏,力挽狂瀾抓住正在下落的人。死者永遠不會回到我們身邊;他們的遺體甚至可能永遠無法得到辨認,但超級英雄打個響指就能讓銀河系一半的人口“死而復生”。

對於“9·11”事件及其帶來的影響,一開始電影中超級英雄的回應較為直接,規模相對較小。

在山姆·雷米執導的影片《蜘蛛俠2》中,“蜘蛛俠”彼得·帕克擋下全速行駛的地鐵,拯救了所有乘客。在他救下乘客後,紐約人將這名力竭而昏倒的超級英雄抬到了安全的地方。他們照顧年輕的蜘蛛俠的場面讓人想起香農·斯特普爾頓的標誌性照片:“9·11”急救人員抬着米卡爾·賈奇神父走出世貿中心廢墟。虛構和現實生活中的場景都捕捉到了紐約人的韌性和團結一致。

在2008年的電影處女作中,“鋼鐵俠”支持自由干涉主義者對美國入侵阿富汗的贊同觀點。他來到那裏是為了保護村民免受恐怖分子的襲擊——並給了阿富汗人親自討回公道的機會。

沒有人質疑這些超級英雄電影所描繪的恐怖場景是否依舊真實存在。在“9·11”事件中,恐怖分子把商用飛機變成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那一幕使看似平凡的事情變得更具威脅性,至今仍迴盪在人們腦海中。

不過當下,面對其他讓美國人感到焦慮的威脅,超級英雄們有些無能為力。你不可能“一拳打死”一種引發大流行病的病毒或鴉片類藥物氾濫。在當下,與變身綠巨人相比,布魯斯·班納(即綠巨人在變身前作為普通人的名字——本網注)作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可能更有用。美軍無法靠出兵入侵來阻止國內的叛亂運動。我們需要的是最早出現在偵探漫畫中的蝙蝠俠,而不是一個人的軍隊。

但超級英雄的故事或許還會繼續,因為曾經的噩夢現在成了人們逃避現實的一種形式。假如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阻止幾個壞蛋作惡,假如我們能關閉邪惡進入世界的門户,假如超級英雄真的能拯救我們——那該有多好。

但現實是:我們不得不自己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