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乃馨 唐夢琳 東營報道
13日下午,“全國媒體利津行”採風活動走進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鹽窩鎮“老街長巷”項目、鹽窩鎮肉羊標準化健康養殖示範基地、汀羅鎮前關村鐵門關主題展館和聖水循環農業示範園,聚焦利津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挖掘一批重點項目建設的成果亮點。
注入“中國魂”的利津遊戲
在全國的學前教育領域有“南安吉、北利津”的説法,13日下午,記者走進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並親眼見證享譽全國的“利津遊戲”,才明白這句説法並不是浪得虛名。
幼兒園內被打造得像森林公園一般,有山有水,有花有果,無垠的種植園、專業的動物園、超大的攀爬架、樹屋、大滑梯、森林棧道、各式各樣天然的玩具和野在每一個地方的孩子,讓人耳目一新,為之震撼。
“遊戲是孩子們最好的教育基地,我們一直秉持這個理念,自遊戲中加入中國基因,讓‘利津遊戲’更有中國魂。”園長趙蘭會告訴記者,幼兒園緊緊遵循“自然是吾師”的教育理念,盤活園本資源,投放了自主研發製作的上百種、千餘件成本低廉、設計新穎、構思巧妙的鄉土玩具、設施和場地,構建起了充滿童趣、野趣的文化傳承類、情境體驗類、探險挑戰類,3類14個區100餘種遊戲項目,讓幼兒在不斷探索、挑戰中快樂健康成長。
鹽窩鎮“老街長巷”保留原生態民風民俗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婉轉悠揚的戲曲聲中,又帶有北方豪爽的特性,走進“老街長巷”,映入眼簾的便是四方戲台上羣眾們自發組織的戲曲表演,引得周邊觀眾拍手叫好。
不僅如此,長街兩旁的傳統手工作坊最大限度的還原生態工藝做法,復古的婚禮表演,保留了傳統婚俗風情,村民們組成的聲勢浩大的迎親隊伍,走街串巷好不熱鬧。
據瞭解,“老街長巷”是利津縣重點打造的集非遺文化館、民俗文化展示體驗館、老戲台、傳統手工坊、南嶺豆腐、北嶺丸子、民間小吃、遊客休閒廣場等具有特色風俗文化於一體的旅遊長廊,力在推動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旅遊業態。
與此同時,利津縣將“保護老街、傳承文化”作為重點工作內容,計劃投資5600萬元分步實施“老街長巷”暨“非遺文化傳承一條街”建設項目。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運作模式,沿老街集中建設非遺戲曲演繹、非遺手工製作、民俗文化展演、鄉土風情展示等項目,打造集休閒、遊覽、體驗、購物為一體的鄉土民情旅遊目的地,逐步沉澱文化底藴、打造文化品牌,推進文旅融合健康發展,拓展富民強村增收渠道,逐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打造全國最大單體肉羊養殖園區
“飼養管理簡單粗放,抗風險能力弱,人才、土地等要素制約明顯。”鹽窩鎮畜牧辦主任吳星華説。想要促進黃河口灘羊產業發展,就要提高灘羊規格、產量和品質,加大技術創新也就成為“必經之路”。
為加快推進肉羊產業轉型升級,鹽窩鎮緊抓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創建機遇,投資3.6億元,高標準規劃建設了佔地面積4200畝的鹽窩肉羊標準化健康養殖示範基地,規劃建設功能型防疫綠化隔離帶、5G智慧綜合管理服務中心、綜合交易中心,建設高標準羊舍305棟的基礎母羊繁育區和標準化肉羊育肥區、無害化處理區、入園暫養區、多功能型綠地區,形成“一帶、兩心、五區”總體發展佈局。目前,園區內一期羊舍已經完工,二期正在緊張施工中,全部建成後,可實現肉羊存欄量40萬隻,年出欄量100萬隻以上,將成為全國單體最大的肉羊標準化養殖園區。
聖水循環農業示範園:鹽鹼地變聚寶盆
“這裏原本是幾近撂荒的鹽鹼地,主要以種植棉花、玉米為主,老百姓一年到頭日子過得緊巴巴。如今,村民們集中把土地流轉給了園區,過起了上班族的生活。”利津縣汀羅鎮前關村黨支部書記崔星國介紹。聖水循環農業示範園佔地2100餘畝,總投資6900萬元,規劃建設香茹種植區、有機蔬菜種植區和休閒觀光區三個產業板塊,打造高標準生態循環現代農業產業園。
其中,香菇種植區為主營產業,通過建設標準化車間解決雜菌污染問題,讓更多的蘑菇菌存活下來,保證產品的質量。通過機器自動化生產,實現自動攪拌、自動裝袋、自動接種、自人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運輸速度,經傳送帶運到發菌室,強冷降温後工亦平均每個菌棒可節省成本0.5元,經濟效益大大提升。
如今,村民們把土地流轉給園區,過起了上班族的日子,平均每天能掙80元左右,吸引了周邊村莊60多位村民就業,帶動羣眾共同增收致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提供樣板示範。
鐵門關主題展館 重温歷史記憶
“‘先有鐵門關,後有利津城’是在利津縣一直流傳的説法,史料也有記載。”跟隨着講解人的介紹,媒體團來到汀羅鎮前關村,尋找那段歲月變遷中輝煌的歷史。
“鐵門關”自金代時就已設立,距今已有900年左右的歷史,明清時期,成為繁華的水旱碼頭和鹽運要地,人口密集,店鋪林立,後因黃河水患頻發,鐵門關建築物和鹽場逐漸被淤沒,河海通行被隔斷,鐵門關也日趨衰落。
鐵門關的記載和傳説,在當地家喻户曉,也成了人們心中的“文化符號”,深刻地影響了當地的文化傳統和習俗。從2019年10月份起,對於鐵門關遺址的勘探工作展開,經專家勘探,“鐵門關”遺址是山東省有史以來發現的地下建築羣最大的一個,對研究山東省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田野考古工作已經完成,發掘面積約4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