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裏有人被困,如何才能及時安全進行救援?在成都,納入智慧蓉城運行中樞的“96933”電梯應急救援平台,全天候守護着市民的安全。
目前,全市在用電梯數量約19.7萬台,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其中使用時間15年以上的電梯約1.4萬台。還有超過90萬隻液化石油氣鋼瓶在全市各地流通。全部依靠人力去發現問題,保障特種設備的使用安全,顯然不現實。如何讓城市管理像繡花一樣精細,考驗着管理者的智慧。
如今,在智慧蓉城建設的牽引下,成都市市場監管局建設的智慧燃氣安全監管、成都市電梯應急救援處置服務平台等特種設備的智慧監管應用場景均已紛紛落地。通過智慧蓉城數據資源體系、物聯感知平台等的賦能,這些應用場景可實現自動感應、自動推送、及時處置,第一時間發現、解決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不斷降低城市管理中的風險,在看不見的地方守護着市民的安全。
▲成都市電梯應急救援處置服務平台
守護“瓶”安:
90餘萬隻液化石油氣鋼瓶納入智慧監管
液化石油氣鋼瓶俗稱“煤氣罐”,它的安全問題事關民生,一直以來受到民眾廣泛關注和行業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成都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坦言:“由於液化石油氣鋼瓶存在數量眾多、供應環節雜、准入門檻低、人員素質差、無信息化管理手段等問題,導致液化氣石油行業的監管一直是個難題。”
90餘萬隻液化石油氣鋼瓶、27家充裝單位、5家檢驗機構、300餘輛車輛……在智慧蓉城的建設下,通過智慧燃氣安全監管場景,液化石油氣鋼瓶“運輸、經營、配送、使用”全鏈條都被納入智慧監管。
從充裝源頭開始,所有環節數據都能實時自動採集和分析,包括在哪充的,誰充的,何時充的,充的什麼,充了多少,以及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入户安檢、實名購氣等都進行實時的數據歸集,最終形成精準的數據閉環。通過一面大屏即可顯示各地各環節的所有操作流程,並運用物聯網和智能算法等技術及時發現和報送安全隱患。
對充裝人員而言,利用手持式鋼瓶標籤掃描器讀取鋼瓶上的標籤信息,判斷鋼瓶管理數據庫中是否有該鋼瓶註冊信息、是否在檢驗有效期、是否為自有產權鋼瓶、充裝前檢查是否合格,所有信息均合格則向相應的充裝槍發送指令打開對應的充裝槍閥門充裝鋼瓶,否則不能充裝。
對用户而言,可通過掃描二維碼查看液化石油氣鋼瓶出廠、登記、檢驗、充裝及充裝量等信息,確保用户選用的液化氣鋼瓶檢驗合格、可溯源及由有相關資質的單位充裝,確保用户用氣安全。
自場景落地兩個多月以來,全市已排查隱患鋼瓶15000餘隻。
▲成都市液化石油氣鋼瓶智慧監管服務平台
關口前移:
通過數據分析讓電梯救援從被動變主動
電梯屬於特種設備,在使用過程中一旦發生困人故障,及時救援成為最重要的事情。在成都市電梯應急救援處置服務平台上,成都19.7萬台電梯的情況一目瞭然,可隨時查看某一台的具體信息。
近日,成都市電梯應急救援處置平台聯合小區進行了一次電梯困人演練。在金牛區解頤路,一名乘客被“困”電梯間。接到報警,平台工作人員詢問被困人員6位數電梯編號,通過成都市電梯應急救援處置服務平台電梯基礎數據庫中地址信息鎖定困人電梯位置。
工作人員生成應急救援工單後,呼叫一級維保,告知困人電梯位置,開始實施一級救援。隨後,報警信息,故障電梯的註冊信息、檢驗記錄,以及救援人員的相關信息就出現在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從接到報警到維保回訪結束,總共耗時約16分鐘。
截至目前,全市共處置電梯困人救援總次數約為3.4萬次,解救被困人員約為7萬人次,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平均用時9.53分鐘,現場實施救援平均用時3.91分鐘。“收集來的電梯數據,不是束之高閣,而是全部盤活。”成都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智慧蓉城的建設下,成都市電梯應急救援處置平台探索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實戰實用,解決問題”。
▲成都市電梯困人應急服務平台
“最大的變化,是從被動變主動。”在該負責人看來,實現電梯應急救援處置“一屏觀”的同時,平台收集的數據還能支撐電梯應急救援主動感知、智能預警、及時處理、全程反饋能力的提升。
據瞭解,平台對電梯困人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從人為原因、外部原因(停電、高温)、設備本體故障等方面分析全市電梯困人原因等,定期生成工作簡報。監管部門根據簡報反饋的當月困人次數超過3次、維保單位到場超時、電梯困人超過2小時、維保單位所服務電梯困人率較高等情況採取監督抽查、工作提示、執法調查等線下監管措施,通過數據倒逼企業主動履行安全責任,保障電梯安全運行。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