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這幾個時間點批評孩子,他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前幾天,我去樓下超市買東西,恰好遇見一對母子。男孩大概四五歲,想要吃冰淇淋,一旁的媽媽有點生氣,正在指責他:

不要在這幾個時間點批評孩子,他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你怎麼這麼饞呢?剛剛才吃了餅乾,現在又吃冰淇淋,除了吃你還知道什麼?學習時不見你這麼用心?”

男孩低着頭,嘟着嘴,一副委委屈屈的樣子。

看到這一幕,我想起之前看過的關於批評孩子的理論。

家裏有孩子的,相信都有過批評孩子的時候。

孩子一搞事,父母就容易心急,張口批評就會給孩子貼標籤,定性他的品質和人格。

孩子只是想吃冰淇淋這件事,就指責到了“沒用”“不愛學習”這個份上。

然而,這種説法孩子不僅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甚至還會因為標籤自暴自棄。

不要在這幾個時間點批評孩子,他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01

有意義的批評,會讓孩子成長

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他們知道錯了。解釋告訴他們錯在哪裏,他們才能成長。

如果一味發泄情緒,只會讓他越來越反感爸媽的批評。

批評孩子之前,首先要接納,照顧他們的需求。

上面那位吃冰淇淋的孩子,媽媽換一種説法,也許效果就會不一樣。

“你想吃冰淇淋,但你剛剛才吃了餅乾,還記得老師説的嗎?吃太多零食容易生病,個子長不高。”

也許接下來,孩子會説自己只吃一點點之類的話來辯解。但到這一步他已經明白,這件事為什麼是錯的了。

只有解釋清楚,幫他思考、理解為什麼不可以,他才能一步步內化這些規則,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不要在這幾個時間點批評孩子,他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02

批評孩子,最忌翻舊賬

批評孩子最容易進入的誤區,就是“貼標籤”。

孩子想吃冰淇淋,就貼了“饞嘴”的標籤,這樣就暗示了他是一個饞嘴的孩子。

給他灌輸固定的標籤,他們就會放棄自身成長,真的變成一個“饞嘴”的人。

批評孩子,就事論事很重要。

不能把孩子一次錯誤無限放大,一次性為放大成成長期的行為。

就像把吃冰淇淋這件事牽扯到學習上,就是無限放大了。

批評應該是具體的,不能是泛泛的。

無理由擴大批評的範圍,會造成失焦,給不了具體的指導,還可能激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情緒。

不要在這幾個時間點批評孩子,他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03

如何批評才有效?

既然批評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最後一步,自然是要告訴他如何改正。而且必須是手把手帶着孩子親自改正。

比如讓孩子收拾玩具,很多人會直接讓他收,但他們哪裏懂得怎麼收?

父母需要告訴他這個玩具該放到哪裏,那個玩具該放到哪裏。這是改正錯誤的過程,比錯誤本身更加重要。

帶着孩子改正,就是教會孩子付出,他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時間,他對錯誤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等他改正了,也要及時表揚他的努力。

生活中,不批評孩子幾乎是不可能的,讓孩子在批評中有所得,才能健康成長。

不要在這幾個時間點批評孩子,他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04

批評孩子,他不聽怎麼辦?

很多人都遇到類似的情況,自己和孩子好好説,他們就是不聽,或者聽了也拖拖拉拉的。

這種情況不要着急氣惱,可以把這個當成教學任務,教孩子聽從你的指示完成一件事。

可以事先和孩子鄭重地解釋:我叫你的名字時,代表這件事很重要。

當你下次喊他時,他回應了你,也記得給他一點獎勵或讚美。

最簡單的誇一句“我讓你過來你就過來了,表現得真棒!”,威力也是不容小覷。

獎勵和讚美,是非常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説,這是一個條件訓練的過程,一步步教導孩子回應你的指示。

不要在這幾個時間點批評孩子,他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05

切記!批評不能體罰

有位媽媽跟我説,她忍不住打了孩子一巴掌,結果孩子一直記得。

打她的原因是,孩子説我喜歡爸爸,討厭媽媽。

她想到自己任勞任怨照顧孩子,最後換來這樣一句寒心話,就打了她一次,沒想到影響這麼大。

養娃過程中,肯定會有衝突的時候,有人覺得打一下孩子,起碼能讓孩子聽話。

可實際上,看上去孩子是聽話了,但那可能只是孩子天生的自我保護機制,讓他暫時順從了,並不是他真正“長記性”了。

有人覺得事後彌補就可以,但是孩子真正受到傷害的地方,並不是屁股。

研究表明,父母體罰孩子和今後的攻擊行為、犯罪行為等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有關。體罰孩子是一件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的事。

如果有人之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孩子已經產生一種錯誤認知:不聽話爸媽就會打我。現在糾正也來得及。

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扭轉認知。

在他下一次犯錯時,採用上面幾個步驟,在和他們溝通的過程正三觀,讓他們知道,爸媽是講道理的。

哪怕孩子還小,你也可以正式和他聊一次天,給他道個歉,説明白自己的不對,並且提議大家互相指正對方的錯誤,一起成長。

不要在這幾個時間點批評孩子,他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06

這幾個時間點,

批評孩子效果適得其反。

其一,要考慮孩子的尊嚴,不要在公眾場合批評孩子。

在公眾場合,我們都希望別人能顧及自己的感受,不想被大聲指責,孩子也是如此。

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裏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孩子在外面犯了錯,可以拎回家裏教育,或者在無人的地方,讓他自己去反省。

其二,不要在吃飯的時候批評孩子。

吃飯是一家人難得聚在一起的時光,爸媽也最喜歡利用這個機會批評孩子。

可能吃飯的姿勢不對,説教就開始了,然後從吃飯延伸到學校、做作業、交朋友等等問題。

吃飯吃得滿肚子怨氣,孩子長大後,可能連菜都不敢夾,因為擔心有人對自己不滿。其三,睡覺前也不要批評孩子。

不要在這幾個時間點批評孩子,他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晚上人的情緒本來就比較敏感,孩子容易哭,自己説話也會變重。

睡前一聲温柔的晚安,才能讓孩子有個健康美滿的覺。

其四,孩子情緒不好時,儘量不批評。

孩子生病了,或者情緒低落時,哪怕他有錯,也不要着急指責。

在他們傷心難過的時候,正需要大人的安慰和呵護,爸媽卻在這時候批評他們,這相當於在孩子傷口上撒鹽,非常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育。寫在最後

不要在這幾個時間點批評孩子,他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

孩子犯了錯,批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批評也講究時機和方法。

教育孩子是個辛苦活兒,也是技術活兒,考驗智慧也考驗着耐心。

總的來説,進行有效的批評教育就6個字:尊重、公平和理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25 字。

轉載請註明: 不要在這幾個時間點批評孩子,他們的內心早已傷痕累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