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和誤以為知道是不一樣的。”丨《學會提問》
“思而學,學必疑,疑則問。”——韓根太·《學會提問》
1、不是不想問,是不敢問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因不懂而提問,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一切都是新鮮的事物,一切都那麼陌生,而沒了解一分,關於疑問就少了一點點。
好像就是這樣,我們變得越來越沒有疑問了。
瞭解,經驗,知道,這些就是我們沒有疑問的原因。
偶有例外,比如當我們的問題提的方式不對時,則可能迎來責難。被認為是故意刁難,鑽牛角尖,又或者是不懂事。
這顯然和我們的初衷是相違背的。
就是因為不懂,所以想知道,想知道但自己又一時想不出來,於是就找到那些我們認為他們可能知道的人,問他們。
答疑,解惑,這件事好像一直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印象中,每當自己擅自行動的時候,尤其是犯錯了之後,大人總是這麼説,你不懂就不會問嗎?
是了,那時候是小時候,小時候我們有太多不懂的地方了。
可偏偏那時候的我們也是最具“小聰明”的時候,我們渴望證明自己可以,我們渴望並急切的想要證明自己是聰明的。不是嗎?
因為,聰明總是一再的被誇獎啊!
尤其是那些聽話的孩子,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那些“天賦異稟”的、“聰明”的人被誇獎。我們自然也希望得到認可和重視,想成為那個值得父母驕傲的孩子。
然而,好像人與人之間就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聰明的人越是受到誇獎,而我們大多數呢,只會犯錯,被罵,各種貶低,甚至有時一句“小孩子懂什麼”,便堵的我們啞口無言了。
後來,上學了,老師説,要不恥下問。
事實上,在更早的時候,我們也曾聽過這樣的話,從父母那,從大人那,你不懂就不會問嗎?
可結果呢?問的越多好像越加證明了自己的無知,愚蠢。
對於那時的我們,自尊心是何物興許並不清楚,但這種感覺是知道的。羞愧,羞恥,甚至深深的感到自卑。
所以,其實當老師説出那句話的時候,我們大多數學生早已經放棄了提問的這個念頭了。
不是不想問,而是害怕問。
誰會希望自己是個笨小孩呢?誰又願意承認,且敢於在這麼多人面前承認自己的愚蠢呢?
不懂的人那麼多,而從眾才更具安全感,不是嗎?
何況,無論是老師,或父母,又或者其他人,只要有正確的方法,只要我們願意仔細聆聽和觀察,我們總會找到的答案的。
少做,少説話,少提問,多聽,多看,多想,這就夠了。
而且,只要不犯錯,又或者和大家犯同樣的錯誤,那也是情有可原的,不是嗎?
事實上,大多數人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
從學校出來後,馬上步入工作。這個時候就更不好意思問了——問就是不專業,問就是不會,問就是不適合,問就是無法勝任。
直到某個瞬間,我們突然不再提問了。
很多人在成年之後都不再問問題,尤其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數年之後,似乎是所有的不解都已消失,於是變得不怎麼愛提問了,反而認為自己不應該問別人,而是別人應該向自己請教。
但是,所有的不解真的都已消失了嗎?
並沒有。
就像我們所認為自己知道的,又真的知道多少呢?我們真的知道什麼嗎?
2、我們真的知道什麼嗎?在哲學的領域,提問是極為常見的。
其中尤為出名的便是蘇格拉底了。
他是極為擅長提問的人,他常用“我所知道的便是我一無所知”作為重心,幾乎問遍了當時自詡聰明的智者。結果無一例外,似乎越加證實蘇格拉底這句話的正確性。
其實,他的提問放到至今,依舊是難以攻破的存在。
哲學,被稱為是“智慧之學”。
作為哲學領域的“大咖”蘇格拉底,尚且認為“我所知道的便是我一無所知”,而自詡為聰明人尚且通不過他的提問進行自證,作為普通人,我們真的知道什麼嗎?
這並非是刻意的貶低之詞,又或者這是在藉助“權威”在進行施壓,不是的。
就實際而言,其實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知道”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我想,大家都應該心知肚明。
無非是常識的大部分,經歷過後得出的經驗、教訓,以及通過觀察、分析他人得出的結論,而這些都指向同一個地方:解決既有問題。
試想一下,除卻那些既有問題的答案之外,我們在面對新的問題或是新的發現時,是否會陷入一種舉足無措的局面呢?
也就是説,每次遇到新的問題,尤其是超出我們理解範圍的問題時,我們並不能如解決既有問題那般第一時間便拿出解決方案來。
不過,這對於大部分人而言,似乎就足夠了。只要活在“舒適區”,一直活在其中,那麼憑藉常識和經驗就足夠了。
但是,如果就此認定危機就不存在了,那未免也太過天真了。
隨着社會發展,科技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危機也逐漸浮出了水面,下崗、失業、競爭、淘汰等等,哪一個不是輕易就打破我們的舒適區?
尚且,危機,通常又是藴含着機會的。
若還是固守原有的觀念,擅長(狹義)解決既有問題的人可不擅長髮現問題,反之亦然。
而機會,通常又是伴隨着新的發現和新的問題一起出現的。
至此,僅僅認為自己知道什麼的人,可不見得能應付得過來。尤其是活在舒適區的人,緊跟潮流尚且還有困難,更別提什麼把握機會了。
這一點,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尤其突出。
畢竟,我們大多數人更擅長的似乎是後知後覺,不是嗎?
那麼,基於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機會轉瞬即逝,我們又無法一直活在舒適區,新的問題還在不斷的湧現……這也就意味着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自我,不斷成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緊跟時代啊。
説到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是否需要從零開始學習呢?
答案是,並不需要從零開始,而且常識和經驗這部分也有自身的價值。
所以,關於怎麼做的問題,大致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其一,將知道和誤以為知道的進行區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和誤以為知道是不一樣的。
其二,就是將誤以為知道的部分變成知道,以及將不知道的部分變成知道。
當然,這些説起來簡單,但要做到卻並不輕鬆,其中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學會提問”。
善於提問,才能善於發現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思考,我們才能更加明晰自己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
3、知道和誤以為知道是不一樣的仔細思考,我們可能很輕易就能意識到一點:即使我們所認為知道的部分,其中也還藴含着大量模糊和不確定的部分,尤其是觀察得越仔細,越能夠發現這其中的不穩定性。至於誤以為知道的就更簡單了,只需嘗試着去實踐或作答,再去看這個答案和自己知道的問題和答案進行對比,很輕易就能看出其中的差別。
就以常識為例,它也會因時間、場合、地點等而改變。昨天的嘗試可能變成明天的非常識,這個業界的常識可能是那個業界的非常識。
就像以前的古諺,我們遵守它,或是相信,更多的是盲目的,而如今科學已經能夠對大部分古諺的合理性進行解釋了。
這其中,之所以能夠有這進一步的發現,靠的可不是固守常識,或盲目自信,而是經過一步步的探索、發現、科學分析、實驗證明等得出的結論。
要做到這些自然不容易,但也並非無跡可循。其中,提出問題便是關鍵。
根據《學會提問》中的論述我們可以得知:
提問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為了瞭解未知事物;第二種是雖然自己知道答案,但是為了引導對方思考;第三種是為了共同尋找彼此均不知曉的事物的答案。
這三類提問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有“意圖”。提問中一定要包含發問者的意圖。
縱觀那些“結論”得出的過程,哪一個是不需要經過這重重提問和篩選的呢?“意圖”將為我們指引方向,引導我們思考和發現,通過提問和作答的過程,以及對答案的審視,再結合科學實驗,並最終得出結論。
如此一來,知道得有始有終,可謂是貫穿整個過程,這樣的知道才更可謂是真正的知道啊。
當然,就實際情況而言,我們絕大多數人可能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甚至大多數人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就不會去提問,至於不知道的就更別説了,甚至都不知道該怎麼提問。
這實在是莫大的損失啊。
就像大多數人所知道的常識,這就是常識啊,可是除此之外呢?
比如,為什麼它能夠成立,是否存在別的情況,它的合理性是什麼?得出結論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又是否經得住考驗呢?即是否總是有效的,如果不是,那什麼時候它是有效的,又是為什麼呢?
所以,你看,經過這麼一問,知道和誤以為知道的不同馬上就顯現出來了。甚至知道多少也一目瞭然。
4、學會提問的前提,以及學會提問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要做到擅長提問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謙遜。
就像《學會提問》中説到的:
對於那些認為是最厲害的人而言,他們腦袋裏是不存在“提問”一詞的。那樣的人在未來只會走下坡路,因為他們已經自認為身居高位,哪裏還能有上升的餘地呢?
而且,大家想想看,以前讀書的時候,我們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去驗證我們具體懂了多少呢?做題,對吧。而做題可不就是對問題的作答嗎!
關鍵是,這些大部分的問題通常又都是來自於我們所熟知的課本,但大家的考試成績是怎樣的呢?
從這裏也可以很明顯得知我們知道多少,以及知道和誤以為知道是不一樣的吧。
所以,偶爾問問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知道的定義是什麼,也是一種反思的方法。
會提問的作用毋庸置疑——
“會提問,可以拉近和他人的關係,擴大你的社交圈,釋放你的影響力;會提問,可以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你的競爭力;會提問,更重要的是可以深度瞭解自己,規劃行動目標,掌控人生主動權。”
當然,除了以上我説的這些關於“學會提問”的重要性,《學會提問》一書還特別提煉出四大提問模塊:自我賦能的提問、拉近關係的提問、優化工作能力的提問、增強領導力的提問。從這四大模塊中我們能夠很輕易找到應對不同場景、人羣、對話的提問技巧,其中全文一共分享了42個提問技巧,覆蓋生活中與他人的日常交流、職場中個人與團隊的溝通協作,幫助我們精準提問,且提供了有效解決問題的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學會提問》一書的作者韓根太擅長利用提問與人溝通,被譽為韓國頂尖“提問高手”。其畢業於韓國首爾大學,美國阿克倫大學高分子科學家。
39歲獲聘為大宇汽車最年輕的董事,一度引發話題。在韓國企業界辦過3000場以上的企業講座,以簡潔有趣且切中核心的明快授課方式廣獲好評。
提問,是人際交往的必備技能,是解決問題的最佳工具,提問可以使我們的思想基礎變得更加豐富,可以朝着新的上升征途更進一步。
最後,引用書中的一段話進行結尾:
“我特別喜歡一句有關提問的名言:不恥下問。即不因向地位、學位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羞恥。但是我想把這句話換成——恥於不問,即以不知而不聞為恥的意思。如果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就不會去提問;如果覺得自己不知道,並且真的有所不知而主動提出問題,這樣的提問才會使我們成長。”
所以,學會提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