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5月3日電(記者田建川)從珠江兩岸到碧海港灣,從跨海超級工程到城市重點基建,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年建設者們在“五一”假期堅守勞動崗位,揮灑汗水,用奮鬥書寫着青春。
在廣州市荔灣區珠江岸邊的“三館合一”項目工地上,建設場面如火如荼。這個廣東省重點工程由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和廣東文學館組成,建成後將成為嶺南文化新地標。
36歲的馬培華是承建該項目的中建三局廣州分公司鋼筋班班長,他負責近6萬平方米的鋼筋作業面,管理着80多名綁紮工和配料工。
“‘身體’結實不結實全看筋骨硬不硬。無論是鋼筋加工還是綁紮,都需要特別地細心,型號、尺寸、位置,都要嚴格對照圖紙,馬虎不得。”馬培華説。他一手拿着圖紙,一手拿着記事本,在施工區認真巡查,黝黑的臉上有一條白色的帽帶痕,非常顯眼。
郭東彬是中建三局廣州分公司技術部門負責人,他説,項目現場“年輕人挑大樑”,現場管理人員平均年齡只有27歲,但小夥子們不怕吃苦,幹勁十足。能參與到這樣的重大項目建設中,也是從業生涯的光榮。
在珠海市西側的黃茅海水域,跨海超級工程“黃茅海通道”正在有序推進。2000多名建設者將汗水揮灑在大海上,用勤勞的雙手譜寫着勞動榮光。
逢山開路,遇水修橋。距離黃茅海通道項目不遠,是珠機城際金海大橋的鋼樑架設施工現場,32歲的支榮在電腦上比劃着,琢磨着如何精確並快速地調整大節段鋼樑的位置。
金海大橋連接珠海橫琴新區與珠海金灣機場,是珠三角入海口上架設的第一條公路、輕軌兩用橋。
從西南交通大學畢業後,支榮在技術崗位上一干就是7年,目前他擔任中鐵大橋局五公司項目部副總工程師,負責現場鋼樑架設的組織協調和技術指導。
“為了找準合適的作業時間段,很多時候需要‘日未出而作、日落而未息’,一天中有兩頓飯在施工現場吃,每天回來衣服上都是白色的汗漬,還伴有酸味。”説起工作的“囧”,支榮笑了起來。
辛苦是青年建設者們發揚工匠精神的“調料”。在安裝27號墩鋼塔吊具時,需要在運輸船上用浮吊配合安裝,技術難度很大。由於受水流影響,運輸船、浮吊會晃動,而吊具與連接件之間的縫隙只有16毫米,但安裝質量的偏差需控制在5毫米以內。
支榮率領他的團隊現場攻關,改進作業方法,用7天時間完成整個吊具的安裝,比之前的安裝方式節省了3天時間。
“年輕人就是要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磨鍊,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在工程建設的關鍵時刻,我們要走在最前面,做出表率。”他説。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