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及電動車,關於它的焦慮一直都在,此前十一黃金週因爭奪充電樁打架鬥毆、因天氣問題續航表現極不穩定等一系列問題彷彿還歷歷在目。久而久之,消費者的刻板印象就容易將電動車與各種各樣的麻煩聯想起來。也因此,這也是為什麼電動車至今為止,依舊被許多人抗拒的原因。
而很多車企為了解決這些焦慮,通常都會有最直白的解決手段,那就是通過不斷增加電池容量,來提高車輛的續航水平。它們一度認為,只要續航里程足夠高,那些所謂的電車焦慮就會有所緩解。因此我們在這兩年可以看到,市面上開始出現一些宣傳續航超1000km的純電車。
但最近,特斯拉的CEO馬斯克抨擊了這種(增加電池容量)做法,他還在推特上回復粉絲的推文中表示,電車續航里程太高意義不大。
他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他覺得在電池技術沒有實質性的突破下,高續航的電車需要搭載更大、更重的電池,為此要搭配更高成本、更輕的車身,這樣才能維持車輛不會過重,但也意味一台車的成本會越來越高,這將是一個惡性循環。
可事實真是這樣嗎?小編覺得凡事皆有兩面性,電車續航里程太高究竟有沒有意義沒法一概而論。但我們也不可否認,對於一台電動車來説,其最貴的車身部件就是動力電池(佔車價的三分之一以上)倘若加大容積,確會造成整車成本增加。與此同時,更重的車身不僅影響車身操控,甚至也會影響安全性,這樣來看,盲目增加電池容量的做法弊端確實不少。
但電池技術的突破談何容易,要想打破用户續航里程焦慮,增加電池容量是車企現階段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對於北方來説,大容量的純電車型哪怕天氣嚴寒造成續航縮水,依舊能提供較高的出行里程,並且高續航還能帶來更為長久的用車週期,從而緩解純電車消費者的充電焦慮。
因此,電車續航里程太高有沒有意義充其量也只能説是一個主觀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我認為,當下阻礙電動車發展最大的問題還得歸根於充電效率上。不妨想想,對於大部分汽油車來説,它們也僅僅只是500/600公里左右的真實續航,可它們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那幾分鐘的補能時間。
因此你想,儘管現在的電池已經力所能及的做到半小時左右的快充,但面對汽油車那樣的便捷補能,顯然還是不夠看的,倘若補能效率能在現有基礎上再縮減一半,實現10分鐘充滿,以及加大投入對充電樁的普及和建設,這幅美好的畫面將會是電動車的最佳使用場景。屆時,電動車低廉的用車成本,堪比油車的便捷度,想必很多人也會開始放棄燃油車了吧?
所以,目前眾多企業最該思考的,應該是如何突破電池充電效率的問題。同時,這方面技術上的突破也註定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要想真正離揮手告別焦慮的那一天,我想還有各大車企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