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霽月
“要致富先修路”,這是中國人民耳濡目染的名言,這句話表明了基礎設施建設對於地方發展、經濟交流的重要影響和重大意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路”的定義不再只是狹義的公路、道路,而是指高速、便捷、安全的交通出行方式。中國建設者們克服重重挑戰,通過勤勞和智慧,建設出了一系列世界聞名的路網、橋樑。
湄洲灣跨海大橋
難以忘記那個清晨,我們迎着大海的方向,行駛在莆田市的鄉道,道路兩旁是整齊的玉米地。清晨5點,天剛醒,夾雜着還未褪色的夜,又隱約透出淡粉色的温柔。湄洲灣跨海大橋,全長14.7公里,海域施工長10.8公里,是國內首座跨海高鐵矮塔斜拉橋。我曾無數次幻想它的模樣,或巍峨壯觀或蜿蜒綿長。待車剛停穩在路的盡頭,我便迫不及待拿起相機箭步衝到海邊礁石上,顧不上撲面而來的浪潮,只想能再靠近它一點!
可它離我卻那麼遠,形似一條巨龍卧在海天之間。廣角鏡頭無法容納它的全貌,長焦鏡頭刻印不出它的威嚴。忽然之間,赤紅的朝陽從橋面上升起,漁船剪影着向遠處駛去,熱鬧的一天即將開啓,湄洲灣跨海大橋靜靜矗立,期待着有一天350km/h的高鐵,能從它的肩上呼嘯而過,帶來城際的繁忙。
泉州灣高速橋與鐵路橋併線
福廈高鐵經過了湄洲灣、泉州灣、安海灣,三個海灣有着複雜的海上水文環境,且常年大部分時間處於六級風力以上。但這並沒有難倒工程技術人員,他們秉燭達旦,挑戰複雜新型的橋樑結構,突破技術瓶頸,將高鐵從陸地搬到海上,這不僅是鐵路橋從江到海的跨越,更代表着我國鐵路橋質的飛躍,讓中國高鐵的發展突破了新領域、佔領了全新技術高地。
福州與廈門之間車程為3.5小時,且原就有2小時的動車組往來,既然有城際鐵路,為什麼還要再修建一條跨海高鐵路線呢?帶着疑惑,我購買了從廈門到福州的動車去一探究竟。在車上,我遇到了帶着3歲女兒的阿莉,通過和她交流,我找到了答案。
阿莉和她老公在本科唸書時相識相戀,畢業後兩人便在廈門安家定居並有了小孩,她老公一直從事物流運輸行業,公司總部在福州。為了更多的團聚,阿莉和她老公成為了返福廈兩市的城際穿梭者,輪流着去對方的城市過週末。她無比期待着明年福廈高鐵的開通,“像我和我老公這樣往返福州廈門兩地的人其實很多。我們還算好,只是週末相見。或許等明年跨海高鐵通車後,我們工作日也能相見了。”
湄洲灣的日出
對比現有福廈鐵路動車組,粗略計算,福廈跨海高鐵單程節省了1小時,若每週往返1次,一年累計下來就有96小時,亦是4天。對於成千上萬的乘客而言,是不是有了成千上萬的4天呢?
我意識到,阿莉只是來返福廈兩地人民的一個縮影,福廈高鐵新線的開通,不僅可以滿足市民對方便快捷出行的美好願景,讓家更近,更暖,更幸福,更重要的是,它為打造福建沿海“一小時經濟圈”提供了強勁動力,串聯起福州都市圈與廈漳泉都市圈,加速經濟貿易,讓城市更繁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