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勵程能憑藉後發優勢反超歐盟?中國E-call要來了!
本文轉自【環球網汽車】;
【環球網汽車綜合報道】在道路交通安全“十三五”規劃主要任務裏,其中有一條提到“培育市場化、專業化應急救援組織,鼓勵公益組織、保險行業等力量參與道路交通應急處理與救援,引導發展空中救援模式,逐步建立應急救援隊伍社會化體系。”在2018年,工信部科技司公開徵集對《車載事故緊急呼叫系統》強制性國家標準計劃項目的意見,文件內的提到完成日期正好是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年。這些信號彷彿都在説,中國的E-call要來了。
2009年,安吉星隨着通用汽車進入國內市場,隨後奔馳的自動緊急呼叫功能、寶馬的互聯駕駛、沃爾沃的On Call、雷克薩斯的G-book智能副駕紛紛進入國內市場。E-call作為一項增值服務,是豪華車的高配車型獨享的服務,但因為服務落地不理想,認可其價值的車主不多,更不用提沒接觸到的普羅大眾。直到廠家從高配車下放此項功能,E-call才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目前要求車輛強制配備E-call的國家有俄羅斯、歐盟和阿聯酋,其中阿聯酋是從今年才開始,日本已有相關的標準,不過只是引導配備,並非強制要求。E-call實現起來絕非易事。E-call需要同時攻克兩個難題,一是碰撞檢測,解決時效性問題;二是服務平台,解決調度問題。兩者還必須無縫聯動。
在國內,E-call主要分為兩大類,前裝和後裝,主機廠都採用前裝的方式,主機廠之外基本都是通過車載設備實現,或是接線降壓線,或是插點煙器上。主機廠在碰撞檢測上有着天然的優勢,車機系統時刻監控着車輛行駛數據,發生碰撞等異常情況,第一時間就能檢測到,並能及時把信息發送出去。
E-call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車上乘客無法主動呼救的情況下,依然能確保救援力量及時到達,可以説碰撞檢測是E-call的前提。在國內市場,主機廠服務內容有限,即使落地也是中轉多次。檢測及時,但服務不及時。
而國內大部分救援服務商在碰撞檢測技術上欠缺,一些所謂的一鍵救援,都是需要車主主動呼救,失去了E-call對生命保障的意義,且沒有一箇中樞能調度幾種救援服務。為什麼俄羅斯、歐盟和阿聯酋能強制車輛配備E-call,因為他們有服務平台為基礎,承擔接受事故信息和呼叫中心的作用,能夠調度多方救援力量。同時,建立了統一的E-call標準,無論什麼品牌的車輛,回傳的車輛信息保持一致,確保救援的效率。
當然,國內也有例外。凱勵程從大體上還是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並且碰撞檢測和救援服務能無障礙聯動。凱勵程把E-call和行車記錄儀結合起來,將檢測系統和呼叫系統植入行車記錄儀。因為行車記錄儀是固定在前擋風玻璃上,和車身緊密結合,在檢測和定位精度上有不小的優勢,還支持北斗導航。
得益於國內的基建優勢,4G迅速普及,藉助4G技術的速度優勢,凱勵程通過記錄儀內的傳感器和雲端的“碰撞大腦”相配合,實現不亞於主機廠的碰撞檢測能力。凱勵程的碰撞檢測系統用了4年研發,前後獲得技術專利超過20項,已經發展了4年。
在服務平台方面,凱勵程自己搭建了952149救援服務指揮中心,實現24小時服務,行車記錄儀一鍵即可接通救援服務,現在已將道路救援、醫療救援打通,在確認了救援需求的同時,道路救援、醫療救援就已知曉救援目標。作為服務平台,952149救援服務指揮中心還支持接入更多的救援服務。
E-call在國外起步早,有優勢也有不足。國外的E-call都是在3G時代就已定型,傳輸的數據量和速度都有侷限。歐盟因為當時的基礎設施是各國自行部署,後期迭代更是困難。此外,國外是強制主機廠安裝,可是每個主機廠的技術發展是不均衡的,那麼為了確保標準統一執行,發展快的主機廠無法將自家的最新技術全部發揮出來。
目前國內E-call還在制定標準的準備階段,甚至名字沒有統一的翻譯,官方正式提及時稱其為“車載事故緊急呼叫系統”。雖然在時間上不佔先機,但卻有着後發優勢,我們能充分吸收國外的經驗,運用更成熟的技術讓E-call在國內落地。只要準備工作完成,在基建方面,完全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