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人的私心來説,此時此刻,歸心似箭,誰不想跨越千山萬水歸鄉過年?只是疫情擋住了很多人的返鄉路,讓人不得不調整計劃。既留之,則安之,讓人充滿敬意的是,很多人不僅迅速接受了就地過年,還把這種別樣過年過出了新的年俗新的年味兒。
從春運的數據來看,年味兒似乎因就地過年而變淡。往年的年味兒,首先都是從火車站、航站樓、鄉間小道擁擠的人羣“透”出的,但今年春運好像還沒開始就結束了。記者從鐵路方面瞭解到,1月28日、29日和30日,春運前3天,全國鐵路發送旅客分別為308萬、283萬和296萬人次,僅為去年同期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春運前3天全國鐵路客流同比下降七成以上——歸途中沒有擁擠的人羣,年味兒好像大減。
這個數據恰恰説明,多數人都接受了就地過年,防控、倡議和自覺下,減少流動成為共識,春運數據背後是無數人無數家庭作出的貢獻,正如張文宏所説:對於就地過年的同志,我表示非常敬佩。沒有誰認為這些做法是理所當然的,可以“看作是為全中國人民所作的一次貢獻和慈善”。往年,擁擠的春運人羣是火熱的年味兒,讓人安心。今年,冷清的春運場景,才讓人安心。
不要為冷清的火車站和“缺少人氣”感到難過,我們看看“春運數據大降”之外另外一組數據。雖然人的流動性減少了,但物的流動、數據的流動在激增,呈現出另外一番火熱的春運場景。因為無法回家過年,很多人都選擇了把年貨寄回家,一邊是老人往城市寄家鄉的年貨,各種好吃的,各種帶着鄉愁鄉情的美味;一邊是年輕人往老家寄城市的年貨,新衣服,新電器,新年禮物。因為年貨寄遞激增,幾大快遞巨頭促銷攬客,承諾春節不打烊。“就地過年”催生網購年貨熱潮,“2021全國網上年貨節”開啓,電商平台紛紛發力。“宅經濟”持續爆發,帶動了室內娛樂相關商品熱賣。
年味兒因為就地過年變淡了嗎?年俗因為春運寂寞而變得冷清了嗎?沒有。有句話叫做,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説的是無論如何也要把年過好。今年是,不管有錢沒錢,不管身在哪裏,這個年都要過好。流動減少了,那就宅着過好。回不了家了,那就把年貨寄回家,人減少流動,那就讓年貨、讓數據多流動。這,就是新年俗,新年味兒,新的過年氛圍。春運不是“沒開始就結束了”,而是換了一種方式,體現在物流和數據流上,背後同樣是火熱的人氣。
此心安處是故鄉,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巨大的適應性和人情味兒。過年團圓,是一種傳統。那麼,因為疫情回不了家,有沒有違背傳統呢?沒有,傳統以人為本,傳統不會悖離人的需要和現實約束。回不了家,雲端天涯若比鄰,視頻遙敬一杯酒,人健康,心安處,也是團圓。年味兒的本質是人氣味兒,是煙火氣,是心心相印,一家惦記着彼此,父親給孩子寄臘味,孩子給父母寄新手機,其樂融融,就是最好的年味兒。
過年團聚團圓的文化傳統,是為了人,以人為本。就地過年,同樣是為了人,以人為本,為了人的健康,為了更長久的相聚。中國人響應就地過年倡議,把就地過年過出新年俗年味兒,讓人看到了人的敦厚善良,愛人,愛家,愛國。
家多好啊,能回家過年,多少人願在異鄉為異客?每一年都團聚,這一年身在異鄉,有遺憾、有不甘心嗎?當然會有,疫情好轉,下一年團聚的時候,回憶起這難忘的就地過年經歷,可能會更加珍惜彼此,珍惜家人健康國泰民安,就像千家萬户紅彤彤的春聯上寫着的,那裏面有中國人、中國傳統最深刻的美好祝願和文化基因。
2021年02月0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