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浦路街道的三個老小區
經過統籌規劃,總體設計
“合一”建成了一個新家園“遼源花苑”
最近,遼源花苑迎來一羣特殊的“訪客”
他們把當年“三區合一”背後的
坎坷、艱辛與温情給演繹了出來
令居民們重温舊時光,珍惜眼前幸福
11月26日下午,《一脈三園-金婚》小品劇,正式在江浦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上演。小品劇以遼源花苑小區“一脈三園、三區合一”建設為故事藍本,講述了在建設過程中,居民老徐“拒絕封門”背後的一串故事。
原來在“三區合一”中,老徐拒絕封門,是擔心封門後,已經得老年痴呆的老伴兒,找不到回家的門。隨着故事的發展,街道工作人員與居民通過有序協商,理性討論,最終真正地讓老百姓感受到了獲得感、幸福感。
這場小品劇的演出水平非常專業
演員究竟是“什麼人”?
他們為什麼要演遼源花苑的故事?
創編團隊基層採風
掀開過去的那些故事……
兩個月前,江浦路街道遼源花苑小區迎來了一羣特殊的訪客——由江浦路街道工作人員、上海戲劇學院學生以及五環居民區居民組成的創編團隊,進入遼源花苑小區調研,實地走訪社區採風。
據瞭解,在上戲帶隊老師的指導下,上戲學子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編寫劇本,安排角色,發揮主體意識,爭取更多機會進行創作。
經過實地調研,大家以遼源西路190弄、打虎山路1弄、鐵路公房三個小區開展的“‘一脈三園’聚民心”建設為素材,確定了藝術人文演出主題——“一脈三園-金婚”。
三個“老化”的小區
經歷了一場“大改造”
江浦路街道鐵路公房、打虎山路1弄、遼源西路190弄三個小區分別建於1984年、1991年和1995年。由於小區均為不同系統的自建房,因此儘管彼此相鄰,但被圍牆分割。前幾年,三個小區都出現了物業費入不敷出、公共配套不足、硬件設置老化等問題,居民們對於提升小區品質、提高居住質量的期望十分迫切。
2015年,江浦路街道緊扣“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要求,聚焦睦鄰主題,着手將原遼源西路190弄內的倉庫改建為遼源西路睦鄰中心,並於2016年3月正式啓用。
作為“五星級”睦鄰中心,遼源西路睦鄰中心圍繞“居民家門口的會所”的定位,在為居民提供文化體育、休閒娛樂、嬰幼兒教育、養生保健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居民搭建有效的互動交流和自治自主的平台,積極打造有温度、有活力的睦鄰空間。
2017年,為進一步改善三個小區居民的居住環境,江浦路街道決定對遼源西路190弄、打虎山路1弄、鐵路公房3個小區探索開展城市更新工程,並與同濟設計院專業團隊合作,對三個小區統籌規劃,進行總體設計。
從基層故事中取材
讓居民更有“積極性”
在“一脈三園”建設方案徵詢階段,由於改造力度大,涉及範圍廣,居民中既有贊同聲,也有反對聲。持反對意見的居民主要擔心破牆改造導致自家違建被拆,以及居住小區的公共空間被毗鄰小區的居民所佔用等等。面對各種聲音,居民區黨總支引領“三駕馬車”同頻共振,以助推改造為目標,成立自治團隊,開展居民意見徵詢和矛盾調解等工作。
自治團隊總結了包括打通生命通道、增加停車位、擴大活動空間等13條因改造帶來的“好處”,並且充分利用遼源西路睦鄰中心等平台,以及羣團、志願者活動等載體反覆宣傳,消除部分居民的顧慮。持反對意見的居民態度發生了轉變,不僅配合拆除了違建,有的還加入改造工作支持者的隊伍。自治團隊還牽頭開展了新家園徵名活動,最終經居民投票確定了“遼源花苑”這個名字,並由居民中的書法愛好者書寫鐫刻在小區入口處。
2018年10月,遼源花苑更新完成。此次前來採風的創編團隊從真實生動的基層故事中取材,充分發揮團隊作用,落實場景道具、演藝人員化妝造型、音樂舞美設計等,力圖通過演出,令社區居民參與基層治理和產業發展時更有熱情。
你的社區有哪些“舊時故事”?
分享給大家吧!
文字/攝影:陳濤
編輯:吳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