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億人!歷經8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貧攻堅戰,宣告取得全面勝利!在建黨一百週年、“十四五”即將開啓新徵程之際,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
“這是人類歷史上了不起的人間奇蹟!”在全國兩會會場上,代表委員們十分振奮。他們中,有不少人親身參與了這場攻堅戰。
脱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如何持續鞏固脱貧成果、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代表委員們表達了許多真知灼見。
鄉村振興,對國內大循環至關重要
一部扶貧題材的電視劇《山海情》,被代表委員屢屢提及。曾經“苦瘠甲於天下”的西海固,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發展出菌菇、枸杞、葡萄、畜牧養殖等多種特色產業。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過去在脱貧攻堅過程中取得的好經驗、好做法,在接下來鞏固脱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進程中,需要更好地傳承創新。
“扶貧要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剛剛獲得全國脱貧攻堅先進個人的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對此深有感觸。“精準扶貧,就是要堅持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而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是激活貧困地區內生活力的重要舉措。
他同時認為,東部9省9市對口幫扶中西部12省的做法,是我國脱貧攻堅戰取得勝利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未來在振興中西部產業發展中仍可沿用這一有效措施,更好實現東西聯動、凝聚合力、暢通東西部產業大循環。
“脱貧攻堅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壯舉。”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教授丁光宏説,我國通過動員高校教育資源實現教育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效,讓許多户籍和學籍都在貧困縣但成就優異的孩子,實現來到城市裏上大學的夢想。“這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改變個人和整個家庭的命運。”
對於未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充滿期待。“鄉村振興的核心是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市場和渠道的振興,是產品和技術的創新運用,是潛力的挖掘,對於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尤其重要。”
“輸血”變“造血”,激發內生活力
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仍較為薄弱。數據顯示,中西部地區財政自給率不足50%,2018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6.2萬億元,其中近九成用於中西部地區。
王煜認為,下一階段鞏固脱貧成果的工作重心應繼續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大力推進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他説,前期攻堅戰階段,“國家隊”“地方隊”全力投入,接下來企業可以憑藉對市場更靈敏的嗅覺,在具體點位上發揮更大作用。
不過,市場流傳“投資不過胡煥庸線”等説法,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企業家的投資擔憂。王煜建議,將東部地區的一些成功產業園區在中西部地區複製,在中西部地區形成利於企業發展的營商環境和產業鏈,緩解企業家的投資顧慮。同時,繼續沿襲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對口支援的組織模式,建立以產業對口支援為目標的幫扶關係。
“通過兩地政府進一步的合作,把東部地區一些成熟的管理經驗引進來,西部地區也一同參與。我認為,這能夠有效解決中西部地區持續發展問題,也解決了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問題。”王煜説。
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則認為,“萬企幫萬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招,但需要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等問題。
他建議,相關地區政府部門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做深做透做實基礎信息採集工作,把企業信息和村裏的相關信息都公佈在平台上,讓企業和村裏精準“相親”。“只有兩者互相匹配,才能發揮最大效應。”他認為,商會、協會在政企、村企溝通中可以起到橋樑作用。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激發農村的內生活力。”丁佐宏説,當鄉村產業步入正軌,造血機能初步完善的情況下,要研究謀劃幫扶企業的退出機制,讓企業有餘力和精力投入更多“萬企幫萬村”行動中。
推動職業教育,讓年輕人回得去
“脱貧收官不收隊,我國距離擺脱多維貧困還有很長的路。”丁光宏説,“從人類歷史發展維度來看,教育一直是阻隔貧困在代際間傳遞、切斷貧困循環的必由之路,而賦予年輕人一技之長的職業教育尤為重要。”
丁光宏曾在復旦大學擔任招生工作,當年的貧困生計劃讓許多來自貧困地區的孩子走出大山來到城市讀書。這些孩子畢業後大多留在城市裏找工作,很少回到家鄉。這引發了他的反思——通過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是留在城市,還是回到當地更好?
“智力扶貧的優勢在於‘造血’。年輕人只有回到當地,才能帶動地方產業,並形成示範效應,帶領更多人脱貧。”丁光宏説。然而事實上,很多接受過教育的年輕人面臨着“回不去”的尷尬。究其原因,是他們所學的專業和技能在貧困地區無“用武之地”。
全國政協委員、台盟市委主委李碧影在貴州畢節做扶貧調研時,發現當地職校主要提供機械方面的培訓,而事實上,貴州盛產藥材,卻一直缺乏“把優質的藥賣出去”的商貿人才。職校缺乏對地方行業和產業需求的準確把握,導致專業設置與當地行業、企業需求不匹配。“年輕人畢業後大多成為技工,當地產業用不着,只能跑到外地找工作。”
“職校的專業設置要和當地產業結合,優化專業與產業的銜接。”李碧影建議,同時開展更多校企合作,鼓勵和扶持企業將生產線建在職業學校,實現“校中廠”“廠中校”,推動行業企業與學校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技術創新基地、科技服務基地等。
丁光宏也建議,要讓年輕人回得去,需提升職業教育的精準度,建立把學生個人技能、家庭願望以及當地資源稟賦對接起來的培養方案,形成全生命週期的職業教育計劃。“人才培養應實現東西協同,依靠東部職業院校的‘輸血’與西部職業院校自身的‘造血’,形成個體、職業教育、產業經濟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格局。”
營造優美環境,讓鄉村留得住人
在代表委員看來,未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營造更好的環境。這個環境,不止是生態、人居環境,還包括法治、文化等要素。
李碧影認為,改善生態,讓鄉村地區留得住人,可以讓脱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一直以來,農民對於主動參與鄉村環境改善的積極性較低,美麗鄉村改造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以村委為主進行立項和管理。”
李碧影提到,可借鑑台灣地區實踐較早的樸門永續設計理念,用於改造鄉村的人居環境。樸門永續設計主張以當地自然資源中的可利用素材,比如農村的水田肌理、水杉防風林、當地砌石,梯田等,實現景觀轉化,使其保存鄉村原有的特色;同時通過制定生態保護的長期策略,修復當地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改善整個村莊生態環境,讓當地發展出農業景觀旅遊等產業。
“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基層,薄弱環節在鄉村。”全國政協委員、國浩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呂紅兵認為,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他在一份提案中談到,在鄉村振興中,提升鄉村幹部及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是關鍵。
呂紅兵建議在鄉村振興中加強法律服務供給,進而形成並完善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的鄉村治理格局。他認為,在對鄉村幹部及廣大農民普及民法典時,應重點突出農村集體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人格權利、婚姻家庭繼承製度以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侵權責任等。他同時建議推進律師擔任鄉村法律顧問工作。
農村市場執法力量比較薄弱,農村消費者安全及法律意識淡薄,農村市場食品安全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令王均金感到擔憂。他在調研中發現,各類假冒偽劣食品在農村地區仍有流通空間,各類山寨食品、山寨飲料“蹭名牌”,搞一字之差甚至筆畫之差“打擦邊球”等現象仍較為普遍。
他建議加大市場監管執法力度,將執法重心從城市向農村拓展,建立全國統一的正規產品和品牌查詢、鑑別平台,便於農村消費者利用手機等查詢、識別假冒品牌,建立可溯源的區域品牌農產品市場體系,通過“組合拳”改善農村地區市場環境。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王閒樂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張駿 黃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