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講清民法典中的“義務、風險和責任”

中新社北京10月17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各級法院民事一審新收案件從2013年的778.2萬件增長到2019年的1385.2萬件,年均增長10.1%;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民事一審案件結案標的額達21.6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23.7%,在此期間,法院依法妥善審理離婚糾紛1011.6萬件,涉及未成年人撫養、監護、探視等民事案件73.8萬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加強民事審判工作依法服務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情況的報告正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與會人員認為,報告中的數據既體現了民事審判服務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成效,也凸顯了民事案件數量長期高位運行導致審判壓力較大的現實問題,亟需從源頭治理“案多人少”矛盾。

與會人員對此提出多項建議。比如,要向全社會講清楚民事主體的義務、風險和責任。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必新説,民法典不僅是“權利寶典”,更規定了義務、風險和責任,把這些講清楚有助於減少糾紛。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鮮鐵可建議進一步加強同民法典相關聯、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抓緊清理同民法典規定和原則不一致的司法解釋、規範性文件、指導性案例等。

又如,建議啓動民事訴訟收費相關規定修改。江必新説,提高收費標準並不會妨礙訴權行使,卻能起到抑制濫訴的作用。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張蘇軍也有相同看法。他説,既要降低訴訟進入的門檻,但對於進入訴訟、佔用司法資源的案件也要提高收費,同時大幅降低調解案件的收費,用經濟手段解決“案多人少”的問題。

再如,加快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報告稱,浙江法院在地方黨委領導下加強訴前矛盾化解,2019年新收民事一審案件首次同比下降11.1%。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鉞鋒建議推動電子訴訟業務,完善司法大數據資源信息共享機制。通過民事審判中的海量數據,智能化分析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集中出現的問題,由此提升民事審判工作服務社會治理的水平。

分組審議中,與會人員還強調要完善民事審判工作監督機制,切實強化案件質量評查,嚴格落實違法審判責任追究制度。“釐清正當監督管理和干預過問案件的界限,完善案件的監管全程留痕機制,切實解決不願管、不敢管、不會管的問題。”鮮鐵可説。(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50 字。

轉載請註明: 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講清民法典中的“義務、風險和責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