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發動機也要買的本田SUV,e:NS1和e:NP1有啥區別?
對本田來説,“雙車戰略”在燃油車領域好像還挺好使,像繽智和XR -V,皓影和CR-V銷量都很不錯,所以在新能源市場也依然沿用了這條路線。繼東風本田“e:N“系列首款產品e:NS1首發亮相、開啓預售之後,廣汽本田的姊妹車型e:NP1緊接着更名為極湃進入大家的視野。在昨天晚上本田中國舉行的e:N品牌之夜線上活動,還對e:NS1以及e:NP1 極湃1的產品賣點進行了重點介紹,可以看到本田的電動化進程也要跟上腳步了。不過既然都同台“競技”了,不如我們來看看這兩款姊妹車型到底有啥不同,要買本田的小型純電SUV,又該怎麼選?
東本更“保守”,廣本更運動?乍一眼看去,這兩款車型的外形似乎大差不差。而且還有那麼一些“眼熟”,總感覺跟繽智有幾分關係。但在可發光LOGO、狹長大燈組以及半封閉式前臉等元素的裝飾下,實際上的視覺效果倒也能符合自身產品受眾的需求。畢竟這類用户並不需要它跟“新勢力”一樣激進、張揚,恰好需要的就是外觀更低調、穩重的家用小電車。
雖然雙車戰略下,同級別車型的定位基本保持一致,但即使是同一細分市場,照樣可以做出差異化。從東風本田e:NS1車身有類似越野套裝的配件可以看到,它的風格更加保守,整體視覺感更接近大多數傳統SUV。而廣汽本田的e:NP1不僅有雙色車身設計可選,輪轂也採用燻黑效果,看起來更運動化了。這個套路似乎在哪裏見過,像十一代思域外形走向居家風,價位也比較“接地氣”的時候,型格反而外形設計更激進,價格門檻也更高,可以聯想到未來這兩款純電SUV可能也要用類似的“打法”。
(圖為廣汽本田e:NP1)
和東風本田e:NS1的內飾一樣,廣汽本田e:NP1也採用的是取消大量物理按鍵的極簡風中控台,加上15.2英寸的豎置中控屏以及10.25英寸全液晶儀表盤的組合。比較接近現在國內“造車新勢力”的設計理念,對比合資品牌的純電產品,進步也算是很大了,這一點算是比較符合很多年輕消費者的審美。不過僅從佈局上來説,東本和廣本這兩套內飾幾乎沒什麼區別,看來大概率還是會從配置上做文章。像廣本的型格就走的是高配路線,提供了18英寸輪圈這類思域沒有的配置。
(圖為東風本田e:NS1內飾)
而在智能化水平上,二者都會搭載Honda SENSING 360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和Honda CONNECT智導互聯繫統。就目前已經運用在全新雅閣身上的Honda CONNECT 3.0智導互聯繫統的體驗來看,它的人機交互功能豐富,清晰度、靈敏度都很不錯。大屏加上Honda CONNECT智導互聯繫統,或許本田這兩款純電SUV的智能化水平也能接近“造車新勢力”的表現。
(圖為廣汽本田e:NP1內飾)
這兩款車型都定位於小型SUV,從參數上看,東風本田e:NS1長寬高分別為4390/1790/1560mm,軸距為2610mm。而根據申報信息,廣汽本田e:NP1的長寬高則是4388/1790/1560mm,軸距為2610mm。可以看到除了車身長度有細微變化之外,其它數據都保持一致,所以兩款車在空間表現上大概率是不相上下的。就是這個軸距長度不太起眼,不過本田在燃油車領域就總被稱作“空間魔術師”,經過電氣化對車身佈局的積極影響,這兩款純電SUV的空間表現不會太差。
續航都一樣,選誰都行?續航作為純電車的重心之一,這兩款車型都提供了CLTC工況下420km和510km續航里程可選,與此同時,動力方面同樣也都是搭載最大功率134kW以及150kW兩種不同版本的驅動電機供消費者選擇。不過目前東風本田e:NS1只提供了兩款車型,預售價分別為18和21萬元。而廣汽本田將在續航和價格上如何匹配也就成了它們的差異。就續航水平而言,它們在同價位車型中表現中規中矩。但是按照其它傳統合資車企在續航標定上的“保守”,本田這兩款純電SUV的實測續航水平值得大家期待。
而本田一直都有“買車送發動機”的美名,這次沒有了發動機的本田純電SUV似乎有些難以讓粉絲接受。好在它還配備了Honda EV Sound加速聲浪功能,模擬油車的聲學反饋,為用户打造出更熟悉的駕駛環境。同時還有了令眾多燃油車主羨慕的一點,為了普遍被吐槽的解決隔音問題,東風本田還在e:NS1身上配備了降噪技術。此外,為了延續在操控方面的優勢,本田還對電機的控制輸出進行了優化,這讓它的電機即使在運動模式下也能保持均勻的線性輸出,改良了多數電車容易引起的眩暈感問題。
總結總而言之,不管是東風本田還是廣汽本田,這兩款純電小型SUV都是保持了本田在空間以及操控方面的優勢,並且還有適中的續航里程、智能的輔助駕駛功能以及交互功能還挺豐富的車機系統,算是一台實用性不錯的家用純電SUV。比較適合那些保守但又想嚐鮮純電車的消費者。
至於二者的不同主要還是集中在風格、配置以及價格、命名上。雖然外觀風格的不同也會起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正式上市的價格才是重中之重,要選東本還是廣本,自然是在差不多的價位下,誰的配置多、續航高才更容易影響到消費者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