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骨肉分離遭虐待 澳同化原住民政策受害者索賠終獲進展

  骨肉分離遭虐待 澳同化原住民政策受害者索賠終獲進展

    吳寶澍

  上世紀六十多年間,澳大利亞政府強行將大約10萬名原住民兒童與家人分開,送至專門機構或白人家庭“收養”,逼迫他們“融入白人社會”。800名健在受害者今年集體起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後者5日宣佈一項賠償計劃。

  【賠償姍姍來遲】

  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當天在議會宣佈將撥款11億澳元(約合52.6億元人民幣)解決原住民生存困境,其中大約3.78億澳元(18億元人民幣)用作賠償金。他説:“曾發生的事是我們國家歷史上可恥一章。”

  賠償對象是上世紀不滿18歲時在澳大利亞首都領地、北領地、傑維斯灣領地遭強行“收養”的原住民。這三個地區當年由聯邦政府直接管轄。

  按照政府方案,符合獲賠條件的受害者每人可領取7.5萬澳元(35.9萬元人民幣)的一次性賠償金和7000澳元(3.3萬元人民幣)“創傷癒合金”。

  人們把當年遭強行“收養”的澳大利亞原住民稱作“被偷走的幾代人”。今年4月,北領地800名健在受害者集體向法院起訴聯邦政府,要求賠償,所提遭遇從1910年直至上世紀70年代。

  【傷害無法彌補】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原住民部長肯·懷亞特説,他的母親還是嬰兒時就被帶離父母,送去教會,直到20多歲才重聚,“給人情感造成的影響無法消除”。

  澳原住民衞生機構“全國土著社羣管理的衞生組織”首席執行官帕特·特納説:“我們的許多(受害)同胞已經過世,包括我母親。對那些過世的人,這是悲傷的一天;對活下來的人,是好的一天……我希望這(賠償計劃)能給‘被偷走的幾代人’中仍健在者一些寬慰。”

  特納説,她的母親上世紀20年代遭強行帶離家人,直到70年代才團圓,“任何事都無法替代在家人身邊的成長,永遠無法彌補”。

  【歷史必須反省】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和西澳大利亞州迄今沒有賠償原住民受害者的具體計劃。特納向兩州政府喊話:“時間到了,賠償‘被偷走的幾代人’。”

  澳大利亞歷史上,原住民受到英國殖民者和聯邦政府迫害,原住民人口從殖民前的75萬至100萬鋭減至如今不到8萬,約佔全國人口3%。

  從1910年到上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實行“白澳”、同化政策,暴行包括將大約10萬名原住民兒童強行送至專門機構或白人家庭“收養”,切斷他們與原生族羣語言和文化的關聯,逼迫他們學習“白人文化”。大量原住民兒童在“收養”機構遭虐待和性侵。

  如今,澳大利亞原住民生存境況依然堪憂,諸多經濟社會數據與非原住民差距大。官方數據顯示,原住民人均預期壽命比非原住民短大約8年。(完)(新華社專特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1 字。

轉載請註明: 【特稿】骨肉分離遭虐待 澳同化原住民政策受害者索賠終獲進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