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媽媽如何破繭成蝶?

在中國式大家庭內,你最需要意識到,不是一個人在困境中。要想獲得持續的幸福體驗,就要從浮躁氛圍中抽離出來,安靜地去觀察和了解自己,有能力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上來感知世界。困境突圍,恰恰提供了最好的機會,來重新審視自己,成長蜕變。

成為媽媽,是一個女人在複雜關係裏成長的開始。生兒育女帶來喜悦,但每個媽媽的生存現狀天壤之別。很多產後抑鬱的媽媽,心智沒有做好準備,陷入崩潰邊緣。

產後抑鬱有生理激素影響,也和個人的人格特徵、分娩前心理準備、產後適應不良、睡眠不足、過於疲勞、產婦年齡小、夫妻關係、社會支持、經濟狀況、嬰兒健康狀況等密切相關。

如果有意識地調節,如親人關懷,自我覺察,行動療法來改善,伴隨孩子的成長,很多會慢慢療愈。但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對新手媽媽的有效關懷,遇到觀念衝突的長輩或伴侶,缺乏自我覺察和調整的意識,這些因素疊加交織在一起,悲劇非常容易釀成。

複雜關係,你準備了嗎?

老年人缺乏界限感?年輕人缺乏溝通技巧?理解年代差異的思維?困境,不是單獨造成的,往往是交織着時代背景、文化差距和生活習慣等綜合要素。

有位媽媽吐槽,婆婆看不慣兒媳房間擺放,隨意調整。她一邊收拾,一邊發表意見。可是,年輕人不希望居住空間被任意干涉,哪怕是長輩。

而婆婆扎堆的地方,也會集體吐槽兒媳:一位婆婆委屈地説,兒媳有潔癖,家裏一塵不染,已經擦了幾遍的地,她還要指出污點。

有位媽媽一直不被小姑子認可。小姑子在她婚禮上説,“她是外來人,不是自己人”。這件事情困擾她多年,覺得價值沒有得到承認。

……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人的煩惱,大部分來自於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身處關係旋渦,又擔負家庭潤滑劑,媽媽如果僅靠知識經驗,很難應對不同年代、閲歷、生活背景的摩擦。

成長公式 陪你重啓

對於產後抑鬱症,可以建立科學的意識觀念,也是可以伴隨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結合來進行的。以下幾個基礎成長公式,或許會對焦慮急躁的媽媽有所啓發。

即使身處各種挑戰期,你也可以把挑戰變成重塑的機會。

第一個公式:成長思維 格局力。

不被小姑子認可的媽媽可靜下心來,先去拓展一下時代認知,意識到小姑子不過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設想一下,如果是其他人嫁給她老公,小姑子也會發表同樣的觀點。於是,自己就不再介懷。

如果意識到時代侷限性,很多問題即使棘手,但站在新的思維高度來看待,而不是非要定義為“受害者”。很多老年人觀念陳舊,僵化觀點很難撼動。強硬地對抗,容易引發衝突。那麼,如何改變對抗性思維呢?

前提是建立客觀冷靜的大環境格局觀,認識到不同時代的思維差距。“和而不同”放在今天同樣適用。一方面,針對老年人陳舊觀念,如不傷大雅,比如有時缺乏界限感,但是媽媽可以更包容;另一方面,針對一些實在難以接受的觀念,可以心平氣和地交流。

第二個公式:有效溝通 親密力。

“被認可”,是一個人生存的底層需要。一個睿智的丈夫,懂得協調與斡旋。話説回來,智慧的媽媽,也需要積極爭取丈夫認同,而不是發泄。

在遇到和強勢婆婆分歧時,委屈落淚。如果丈夫握住她的手説:“知道你不易,但她是我媽,也不好批評,咱下樓散步,帶你去吃好吃的。”幾句話就會讓妻子冷靜下來。

當我們在強調原生家庭重要性時,往往忽略了親密關係建設。馬歇爾博士倡導非暴力溝通,“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尊重對方的立場,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語言可以是一堵牆,也可以是一扇窗。語言是刀劍,破壞關係,也可以是水,融化冰霜。

第三個公式:認知自我 學習力。

哈佛大學的泰勒·本·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中提到“人生的四種漢堡”模型。你可以對照,是處在忙碌奔波型、虛無主義型、享樂主義型還是活在當下型。書中給出了方法論,指導人們更瞭解內心需求,和追溯生命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普通人更好地去觀察思維模式,和設定有質量的目標。

剛才提到的“潔癖”媽媽,她在認識到生活習慣帶來的問題後,反思自己,調整狀態,平衡和長輩的關係。

今天所處的時代,雖然物質極大豐富,信息極度發達,可在精神成長和心智成熟方面,並不一定成正比。當一個開始向內探索自己的媽媽,想要嘗試時,她內心最大的阻力,可能來自外界的觀點,和自己腦海中的假想敵,被這些觀念束縛了自我成長的腳步。當你冷靜觀察,也許從最小化可行性的試驗行動開始,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另外,很多心靈雞湯的文章好像在強調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但很多是缺乏系統的方法論,反而讓媽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更容易陷入焦慮和愧疚。

學習情緒管理的渠道有很多種,但一定不要陷入頭疼醫頭,盲目剋制情緒,需要以上一個公式為前提:認知自我,從冰山下的模型裏深入瞭解自己,覺察自己情緒波動的根源來自哪裏。(曾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58 字。

轉載請註明: 困境媽媽如何破繭成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