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説瑞士中立是沙俄力主、歐洲列強硬塞和瑞士的借坡下驢呢?
提起歐洲內陸小國瑞士,我們就能想到它是世界有名的藏金之地和滑雪勝地,但人們耳熟能詳的恐怕還是它的永久中立國地位。這也讓瑞士在整個二戰歐洲大陸戰火連天的時候,能潔身自好保持中立,維持着獨立國家主權。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成為永久中立國,並不是想成就能成的,需要自身的努力和具備諸多特殊的條件,那麼瑞士又是怎樣做到的呢?
起先,神聖羅馬帝國統治着瑞士這片土地。曾叱吒風雲於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祖先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就起源於現在的法國東北部的阿爾薩斯,而當時這一地區則屬於瑞士的地盤。
13世紀瑞士人不滿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的魯道夫的統治,為對抗哈布斯堡,1291年8月1 日瑞士的3個州結成永久同盟。1315年瑞士同盟軍打敗了哈布斯堡軍隊,之後的40年中又有多個州先後加入永久同盟。1499年瑞士同盟軍擊敗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承認了瑞士的獨立,之後又有數個州相繼加入同盟,至此,瑞士聯邦已達13個州。
瑞士聯邦奉行中立政策後最後一次戰爭,是1515年在馬裏格拉諾戰役中,瑞士同盟軍被法國、威尼斯聯軍擊敗。因為瑞士同盟軍還沿用長矛兵方陣戰法,結果被法國的野戰炮打慘了,法國、威尼斯聯軍大獲全勝。
戰後,瑞士與法國通過談判,達成了“以後兩國發生矛盾,均以仲裁形式解決,不再訴諸武力”的約定。這個約定對瑞士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中立國的雛形已經顯現出來。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推翻了歐洲古老的君主專制政體,國力飆升,迅速擴張,臨近的瑞士就被法國軍隊全部佔領,還建立了一個由法國實際控制的赫爾維蒂共和國。這個共和國與之前的瑞士聯邦迥然不同。瑞士聯邦是由很多自治區、部落和私有領地拼湊起來的,是一個極為鬆散自由的政治聯盟。而赫爾維蒂共和國把這些地盤統統合併到一起,建立起來一箇中央集權式的國家。
然而,1815年法國皇帝拿破崙當權“百日”終在滑鐵盧戰敗,被流放到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失去靠山的赫爾維蒂共和國成了短命的政治實體,在這一年也正式滅亡。
同年11月20日,戰敗後的法國與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歐洲列強在維也納簽訂了《巴黎條約》。其中對瑞士今後的發展走向作了明確規定。而力主這一決定的正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由於俄國在打敗強勢不敗的拿破崙軍隊功勞卓著,所以在議定《巴黎條約》的內容時話語權自然就大。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力主瑞士脱離法國控制,讓它獨立自主,還明確瑞士22個聯邦州必須自治。
這看似對瑞士簡單的政治安排,但卻都是關鍵和要害,在這以後的200年,瑞士一直恪守這一格局。
而《巴黎條約》對瑞士還有一個重大深遠影響,那就是中立原則的確立。反法同盟的那些歐洲列強都同意,瑞士不被介入任何軍事衝突之中,建立一箇中立國家。
這個時候,反法同盟的那些歐洲列強會有如此一致的意見,其實也不奇怪,他們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因為瑞士緊挨着法國,就在阿爾卑斯山的腳下,出於對法國的畏懼和防範,那些歐洲列強想讓瑞士成為它們防範法國的擋箭牌、緩衝區。然而作為緩衝區,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成為中立國了。
所以,瑞士的中立政策,並不是它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的,是包括沙俄在內的歐洲那幫列強讓瑞士充當這個角色。如此説來,瑞士成為永久中立國地位一開始也不是自願的,而是一幫列強硬塞給它的。只不過是瑞士比較贊同,符合其外交理念,順水推舟借坡下驢而已。
當時瑞士的中立國地位,只被歐洲認可,得到國際上承認,是近百年以後的1900年左右。在1907年的《海牙公約》裏註明瑞士作為中立國,並有權不介入任何軍事衝突,但卻有權保留國防需要的軍隊。
二戰中納粹德國沒有動攻打瑞士心思,既考慮瑞士是中立國,又多少忌憚瑞士的軍事實力。所以,瑞士在二戰中仍能保持中立國地位。然而,國際認證當然很重要,但自身具有一定的實力也很關鍵。
後來在二戰中,納粹德國的勢力把整個瑞士圍了個水泄不通,身處窘境的瑞士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在某些方面向納粹德國做了傾斜。雖有辱永久中立國的“中立”名號,但卻確保了自己安然無虞。
二戰過後,世界相對穩定下來,瑞士積極履行其中立國權益,不參與任何軍事衝突,堅持對軍事衝突方提供人道救援。像1999年時以美國為首北約轟炸南聯盟,瑞士不準北約利用它的領空打擊南聯盟。
瑞士的中立政策也讓瑞士成為政治避難者的天堂,為此也有人説三道四,橫加指責。瑞士人知錯就改,在2013年通過公投,有近八成的瑞士公民贊成把政治避難法修改的更加嚴格。從此想到瑞士政治避難就愈發困難了。當年的斯諾登就要到瑞士政治避難,結果遭到瑞士的拒絕。
總之,瑞士在其中立國的實踐活動中嚐到了甜頭,試圖讓自己的中立愈加公開公正,在努力樹立自己永久中立國的良好形象,以爭得世人好感和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