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俗語“人過五十,窮不管2事,富不管2人”,晚年會過得舒坦一點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綜合

有人説:五十歲是一道坎,越過去,人這大半輩子就結束了;也有人説:五十歲其實是一個新的起點,到了這個年紀,人生格局將由此大為不同。
不論如何説,五十歲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年紀,對人生而言,五十歲更是一個重要的階段。
古人説:“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總給人一種人生即將落下帷幕之感,事實上,我們不應該將關注點放在“天命”上,而應該在於“知”。
“知”是一個動詞,需要人主動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探知一些事情。我們需要明確的事情有很多,好在有前人領路。
俗語説:“人過五十,窮不管二事,富不管二人”;若能做到晚年會過得舒坦一點,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在今天是否還有用呢?
自打“貨幣”這個東西出現以來,人們不再以物易物,對於“窮富”的看法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了這樣一個普遍的看法:“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書中的道理一直在強調:金錢買不來幸福,買不來愛情,買不來快樂;可血淋淋的現實卻告訴我們:書中的道理不一定是對的。
財富,在任何時候都變得尤為重要。哪怕是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在人對待事物的看法和處理上,同樣有着深遠的影響。
看穿了現實的本質,我們就要明白在這兩個問題上,最好秉持“不管”二字;
首先,不管隔代教育之事;所謂”隔代”,簡單來説就是隔了一代,或者説是你的“孫子一輩”,要説到底隔了多少年?
那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家庭可能只隔了二十年,但有的家庭隔了四五十年也並非沒有可能。
幾十年的變的不只是人,更是時代和社會。比如三十年之前,對於大多數低產乃至中產階級的人來説,孩子能不能受到高等教育並不是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一項實用(可以吃飯)的技能。於是,當時很多人在孩子初中畢業之後,會選擇讓孩子上技校。
然而在現代,教育問題似乎已經成了社會的主流問題。每個家長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看得甚至比自己的人生還要重要。
君不見那些陪讀家長,寧可捨棄好的工作,也要在學校旁邊租一個房屋陪孩子讀書。
所以,五十歲的年紀就莫要去管那些孫子輩的教育問題,管也管不明白,當然也沒法(沒錢)去管。
其次,不管能力之外的事;這一點就比較寬泛,超出能力之外的事有很多,我們常見的比如工作上的事,雖然我們都知道,要時常挑戰自己,超越自己的極限,才能成就自己,獲得更強大的能力。
但是到了五十歲,那還是算了吧。這個年紀唯穩而已,工作穩定,家庭穩定,足以。從最新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五十歲的人羣統稱為“中老年人羣”。
正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且你還沒錢)。你要明白一個事實,你的身體在這個階段正在加速走下坡路,再像年輕一樣去揮灑汗水、無視精力,很快你就會嚐到苦果。
富不管兩人
“小有資產,富有盈餘”,這大概是很多人的平凡夢想,真正實現了財富自由,在看待生活中的事情時,你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尤其是對這兩種人。
首先,不知感恩之人;這種人歷來為人不齒,老話説的好,喝水不忘挖井人,可是他們喝完水,轉頭就不認賬,甚至還説你的井水不好喝。
可悲的是,這類人卻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思維誤區”,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咱們也別管,他們願意“不知恩”,就讓他們一直這樣下去。
相信遲早有一天,他們會撞到南牆,咱們看好戲就成,何必要去多管閒事呢?
其次,不管勢利之人;“牆頭草,兩邊倒”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如果在經濟上,這類人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為了利益。關乎利益,賬算清楚就好,也沒必要一定要譴責這類人。
可若關於家國問題以及情義問題,那麼這種人的行徑就會很惡劣。
到了五十歲,你若真能做到家財萬貫,那你必然也看了形形色色的人,練就一雙慧眼,知道他們是什麼人。
對於勢利之人,也自然會有清楚的看法,通常情況下,秉持“不管”即可。
因為勢利之人中有很多被定義為“小人”,老祖宗早就告誡過咱們:寧可惹君子生氣,也不要跟小人叫板。不值得,還很危險。
結語
“時光不自留,莫怪東風惡”,時間是我們生而為人最寶貴的財產。
所以,若真到了五十歲,那麼接下來的時間請一定要好好珍惜,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不管你是窮還是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