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友決定生活質量:資治通鑑中的5個方法,教你如何看清一個人
人生是一個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其中最為重要而且常常都要做的選擇,就是選擇與什麼樣的人交往,讓他們成為你的伴侶和朋友。
但因為人心難測,我們每天要交往形形色色的人,不免會產生“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之感。
一般來説,不到患難之時,我們總難以分辨真情還是假意;不到落難之際,我們無法知道誰才會對自己伸出援手。
但如果到了這般田地,才能認清一個人,那恐怕早已為時已晚。
所以,儘管認清一個人很難,但我們仍然要具備知人之明。
再者,荀子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一個人的社交環境,很有可能會決定他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的交友質量,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那麼,既然“識人”如此的重要,我們又該怎麼樣考察一個人呢?
俗話説:“讀史使人明智”,在這方面,一部歷史書給了我們很好的啓發,它就是《資治通鑑》。
在《資治通鑑·周紀一》中,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李悝的“觀人五法”,即: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窘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下面,我們分別解釋一下這5種方法:
1、居視其所親
這裏的“居”並非居住的意思,而是指與誰相處。李悝認為,看一個人經常與誰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他(她)的成色。
如果一個人經常與名聲口碑不錯的人交往,那麼此人必然可交;而如果一個人整天與一些公認的小人為伍,那麼你就要小心對待了。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叫淳于髡的人,他博學多才,風趣幽默,深得齊宣王的信賴。
有一次,齊宣王讓他為自己舉薦人才。結果,淳于髡一個早上就給齊宣王推薦了7個人。
齊宣王大為不解説:“人説千里之地,能出一個賢士就不錯了;百世之久,能出一個聖人就不錯了。你怎麼能做到一天之內就給我引薦7個人的?”
淳于髡回答:“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是賢人,大王通過我尋找賢人,就像從河裏取水一樣自然!”
2、富視其所與
看一個人如何花錢,也可以看出他(她)的成色。
如果只知道用金錢來滿足自己的私慾,貪圖享樂,那麼這樣的人不會有什麼出息。如果他(她)懂得用金錢來發展自己,或者做有意義的事,那麼這樣的人可交。
秦朝末年大澤鄉起義的領袖陳勝,年輕時是個僱工,常常用“苟富貴勿相忘”來籠絡人心。
後來陳勝起兵,僅僅佔據了幾個縣城之後,就建國大楚,開始過上了錦衣玉食、奢華無度的生活。
這時,陳勝窮困時的同伴又來看望他,紛紛被其奢侈無比的宮殿給震撼到了。
其中有幾個人或許是被這奢靡衝昏了頭腦,開始大講陳勝過去的囧事。這讓陳勝感覺十分沒有面子,就將這幾個多嘴的舊日老友紛紛送往西天。
與陳勝這種人交往,註定了他們沒有好結局。
3、達視其所舉
一個人有了一定身份地位以後,就要看他(她)愛用什麼樣的人,若他(她)能任人唯賢,則是可靠之人;如果反之,還是敬而遠之為妙。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經説: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任人唯賢與我們前面説的“人以羣分”,其實是異曲同工的。
與愛用小人的人共事,必然是無所增益,反而會被其所累的。
4、窘視其所不為
當一個人處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就要看他能否保持住自己的操守,初心不改。
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但凡有大成就者,幾乎都會經歷一段人生的晦澀時光。但他們能夠矢志不渝,重新振作,最後總能迎來撥雲見日的那一刻。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朋友,那麼豪不誇張的説,他(她)可以成為你人生中的一座勵志燈塔。
當你的人生遇到挫折時,他(她)一定可以照亮你的人生。
5、貧視其所不取
當一個人貧困潦倒的時候,就要看他(她)是否會迷失了心智,取不義之財。如果是,那麼這樣的人斷不可交。
孟子曾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做到這幾點的人,才是大丈夫。
而我認為其中最難的是“貧賤不能移”。雖然我們不提倡“拜金主義”,但“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確實是鐵一般的事實。
但是,在金錢等利益面前,能夠不被它矇蔽了雙眼,這樣的人才有尊嚴,有生命的骨架。結識了這樣的人,我們的生命才更陽光。
以上就是《資治通鑑》中記載的“識人五法”。但是,經過我對這部書的解讀,要利用好這5種方法,還需要堅持這樣2大原則:
第1原則: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被表象和假象所欺騙。世界上的事物,一定有真相與假象之分,而人也不例外,如果你沒有看清一個人的本質,那麼“識人五法”將會流於形式。
而要觀察一個人,不要看他(她)説了什麼,而要看做了什麼。
第2原則:不要戴“有色眼鏡”看人,不要摻雜自己的主觀偏見。否則,你説得到的結論,必將失於真實。
諸葛亮錯看了“紙上談兵”的馬謖,致使丟失街亭。這並非他不知人,而是他與馬謖感情深厚,以致產生了“暈輪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