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手記】
作者:徐曉葉(浙江省桐鄉市委政法委副書記)
作為一名從事桐鄉“三治融合”建設的基層工作人員,8年來感受很多。村(社區)對待“三治”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廣大羣眾也從“不關我事”變成“我來管事”,全市逐步形成“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新局面。
桐鄉市“三治”建設特點是“行政推動+自為改革”。2013年5月,高橋鎮啓動了大徵遷、大建設,為了改變以往政府“大包大攬”、羣眾“站着看、煩了罵”的狀態,在市鎮兩級黨組織支持下,高橋鎮百姓參政團、越豐村道德評判團、越豐村百事服務團相繼組建完成,逐步探索“羣眾的事讓羣眾説了算、羣眾的事讓羣眾一起幹、幹得怎麼樣還由羣眾來評判”的新模式。在桐斜線拓寬改造、桐九公路高標準新建、徵遷農民高層安置等工程中,三個團走現場、提建議、忙監督,既把百姓呼聲帶到了決策桌上,又把公共政策宣傳到了百姓家裏。
時間一晃到了2018年5月,高橋鎮變成了高橋街道,三個團發展成了“兩會三團”,越來越多的村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而村民們對生活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越豐村黨委因勢利導把推進垃圾分類、參與公共事務、提升農村綜合環境寫進了村規民約,還啓動了“三治積分+最美家庭”評比。從制定評比標準,到動態管理評分、年終兑現獎勵等環節,村裏道德評判團、鄉賢參事會、百姓議事會的成員們全程參與。第一年評出27户最美家庭,在全村大會上表彰獎勵,一下子帶動了全村的創建積極性,目前越豐村“三治最美家庭”參與率已達到100%,任何時候走進村裏,都是乾乾淨淨、漂漂亮亮。
“三治”實踐在基層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還表現在“公轉”和“自轉”兼有。市委市政府帶動“公轉”,制定了50多個文件、制度,還形成了以村(居)民代表大會、村(居)民小組會議等法定程序為根本,以“一約兩會三團”為特色的“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機制,覆蓋全市214個村(社區)。“一約”即村規民約(社區公約);“兩會”即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三團”即百事服務團、法律服務團、道德評判團。
村(社區)則在“一約兩會三團”基礎上開展了各式各樣的“自轉”。在崇福鎮南陽村,一張由村道德評判團參與制定的菜單被寫進了村規民約。這張農村喜宴菜單按800元、1000元、1200元三檔標準,各排定25道菜。按照約定,村民置辦喜宴要按菜單標準選擇,酒席伴手禮的選取以及當天擺酒消費情況,村道德評判團全程參與、把關監督。一張小小的菜單,有效糾正了以前講排場、好攀比的風氣,讓村民辦喜宴既盡興又舒心。
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各村(社區)居民自主參與制定《防控疫情自治公約》《防控疫情志願書》,構築起一張全民參與、羣防羣治、聯防聯治的疫情防控網。在濮院鎮永聯村、新河村等地,疫情防控之初,房東們紛紛打電話給回老家的租客,表示願意減免租金,請他們安心在家;進入復工復產階段,房東們又協助返回的租客到村(社區)登記,做好居家隔離等工作。
桐鄉“三治”實踐至今,領域不斷拓展、載體不斷增加、形式不斷變化、應用不斷深化;但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下多元主體共治”,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活在桐鄉這片沃土上的老百姓深深感受到了“三治融合”帶來的變化:大家的話語權更多了、鄰里間的糾紛變少了、居住的環境更美了……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7日 1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