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在華盛頓白宮拍攝的照片顯示,特朗普的推特賬號被封禁。 | 新華社發
美國總統權力交接儀式即將舉行。四年來一直以“推特治國”的特朗普,自社交媒體賬號被強行關閉以後,終於閉嘴安靜了。雖然外界對推特此舉不乏叫好之聲,但出人意外的是,素來對特朗普沒有好感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等歐洲領導人卻堅持認為社交平台沒有權力“封殺”個人賬號。西方國家標榜的所謂“言論自由”權利又一次成為激烈討論的焦點。
默克爾自始至終也沒有從政治立場上支持特朗普,畢竟拜登上台對於希望修復美歐雙邊關係的歐洲而言是一個利好消息。綜觀這位德國總理的言論可以看出,她支持的立場是,社交媒體作為一個商業運作平台,沒有權利禁止特朗普發言的“自由”。她明確表態應該由相關國家權力部門而非私營企業來制定言論的管理規則。
回顧近幾年來的相關事件,所謂的“言論自由”已經導致了西方社會生活極大的治理危機。2015年,在法國《查理週刊》事件中,因為該雜誌嘲諷伊斯蘭宗教領袖遭到了極端分子血洗。就在幾個月前,一位法國教師同樣因為在課堂上展示涉及宗教的漫畫,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名信教學生“斬首”。然而,德法領導人只是以捍衞“西方世俗文明言論自由”的名義對這一系列極端報復行為予以譴責,卻從不鼓勵民眾反思這一現代世俗社會權利的邊界與底線。
問題在於,所謂的絕對的“言論自由”在西方社會存在嗎?如果真的有西方政客所標榜的所謂“言論自由”,為什麼恐怖的麥卡錫主義會在20世紀50年代初在美國瘋狂蔓延?如果有所謂的“言論自由”,為什麼在去年暴徒亂港事件中,西方社交媒體盡數刪除了大量揭露暴徒擾亂香港地區社會秩序、危害百姓生命的新聞信息和新聞圖片?
而默克爾等歐洲領導人維護特朗普所謂“言論自由”的有關表態顯然也充滿着欺騙性,在這一問題上,西方國家從來都是雙重標準。試想一下,如果西方社交媒體在其平台上刪除有關讚揚中國社會治理經驗或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文章或言論,顯然不會有“默克爾”們挺身而出指責這些媒體威脅到了“言論自由”。
事實上,所謂的“言論自由”是以美國為典型代表的西方社會設置的一種意識形態的話語陷阱,是其維護資本文化意識形態、緩和社會對抗情緒的方式而已。在對外關係中,美國更是把“言論自由”作為干涉他國內政、謀求本國政治利益的手段。以所謂缺乏“言論自由”為藉口攻擊其他國家的人權問題從而謀求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是美國及其盟友慣用的伎倆。如果説國會騷亂讓世界重新認識了西方所謂“民主”,那麼“總統封號”則讓世界重新認識了西方的所謂“言論自由”。
▲1月6日,在華盛頓,人們在國會大廈內躲避示威者。 | 新華社發
這次由特朗普社交賬户禁令引發的關於“言論自由”爭議的本質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和反對者之間的政治對抗。在日益撕裂的美國社會,支持與反對特朗普執政的美國利益羣體具有根本對立的政治訴求,他們自然在特朗普的“言論自由”是否受到限制這一問題上持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唯利是圖的互聯網巨頭為了討好擁有生殺大權的候任政府,事先連個招呼都沒有就把總統的個人賬户封禁了,可以看作現實利益訴求支配下的政治鬥爭徹底撕破了所謂民主機制下“言論自由”的面紗。那些曾經看似“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被赤裸裸的現實利益輕而易舉地拋棄了。
除了意識形態和政治利益的深層原因之外,歐洲領導人對社交媒體“封殺”特朗普的決定表示反對,也有出於對更為重要的歐洲未來經濟利益的考量。數字經濟已經日益成為未來社會的重要經濟組成,對科技巨頭的管理和監管關乎歐盟根本經濟利益,也觸及歐盟未來的數字信息安全。與美國缺乏對科技公司的全面監管相比,歐洲對監管科技巨頭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場。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的一篇報道認為,歐盟在這個問題上是最“激進”的地區。去年12月,歐盟出台了《數字市場法》和《數字服務法》,旨在對科技巨頭在多個領域的行為實施更嚴格的控制。歐洲國家希望加強對像谷歌和推特等大型科技公司的管理。因此,歐洲領導人的表態表明,歐盟既不會容忍,也不會允許這些大公司在歐洲擁有不受限制的權力。
綜上所述可見,默克爾等人主動力挺特朗普的“説話自由”,實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作者:高健(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沈欽韓
責任編輯:宋琤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