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車企合資壽終正寢,寶馬奪權,現代學不來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綜合

找老伴,合適最好

作者 | 潘磊編輯 | 子鉞圖源 | 現代汽車集團官方微信號 20多年前,北汽打算與韓國現代汽車集團合作時,曾經受到一些質疑。

其中一個頗具代表性的看法是,現代汽車並非世界主流車企(2000年銷量約240萬輛),所以北汽跟現代的合作屬於“飢不擇食”。

即便後來雙方順利實現了合資,併成立了“北京現代”,也有人認為這屬於“弱弱聯合”——當時北汽被認為已經在國內汽車市場“掉隊”,而現代汽車也與大眾、豐田相去甚遠。

但在時任北汽控股董事長安慶衡看來,選擇現代汽車是實事求是,因為排名靠前的那幾大汽車公司都已經名花有主了。

對於現代汽車這個合作伙伴,他認為(雖然)不是最好的,卻是最合適的,“老伴不是最漂亮的,但往往是最適合兩口子過日子的”。

這種特殊的關係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在北京現代近些年逐漸褪下了最初那幾年創造的“現代速度”光環(銷量最快過百萬等),並在市場上節節退卻之後(最近5年連續銷量下跌),北汽和現代汽車並沒有陷入“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固有模式,而是開始想辦法,試圖重振合資公司的業務。

這其中最重磅的一個舉措,就是北汽和現代汽車近日宣佈共同出資60億元人民幣,續命雙方的合資公司北京現代。

引人注目的一點在於,在60億投入中,並沒有涉及任何股比變動的信息。

這在中國關於汽車行業合資公司股比“解禁”,以及寶馬、大眾、奧迪、奔馳等跨國車企巨頭為了增加股比而動作頻頻的背景下,實屬罕見。

尤其是寶馬集團2018年就從自己的合作伙伴華晨集團手中,“收購”合資公司“華晨寶馬”多達25%股份,併成為第一個實質性改變股比的跨國車企巨頭之後,把昔日合作伙伴變成自己附庸的“寶馬模式”,被認為將會成為合資公司股比調整的普遍現象。

寶馬推倒多米諾骨牌

汽車行業的“合資模式”,差不多在全世界都是獨一份。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關於跨國車企進入中國後必須與本土車企合作,且股份不超過50%的規定就出現了。

2018年4月份,這項政策開始鬆動——當時發改委表示2022年將會全面取消有關外資在汽車行業的股比限制。

這項利好發佈之後剛剛半年,華晨寶馬就放出了一個重磅消息——寶馬宣佈以36億歐元的價格,從華晨集團手中收購華晨寶馬25%的股份。

由此寶馬在華晨寶馬中的佔比達到了75%,華晨集團從之前的50%變成25%,徹底淪為二當家。

這個“又快又狠”的操作震驚了整個行業。

按照時任華晨集團董事長祁玉民的説法,自己和寶馬進行的有關股比調整的談判長達80天,身心俱疲,“一生的談判都談完了”。

最糟糕的一點在於,儘管雙方談判的主題是“股比調整”,但寶馬完全控制了議題設置,聲稱增加25%股份這個核心議題不能談,(華晨)只能提其他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談判實際上變成了寶馬在額外獲得25%股份之後,對於華晨如何進行補償的討論會。

這場討論會的結果是,寶馬集團將會增加對合資公司華晨寶馬的投入,同時“確保華晨手裏剩下的25%股份的收益,超過之前擁有50%股份時的收益”。

祁玉民説,他預料到會有人罵他,“因為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在祁玉民頗為無奈的談判歷程背後,是華晨對於寶馬的高度依賴。

從2015年到2019年,華晨中國的淨利潤從35億左右上升到了接近68億,但是如果刨去合資公司華晨寶馬貢獻的利潤,這5年將會全部以虧損收場。

這讓華晨在談判中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

一個細節是,位於瀋陽的華晨寶馬工廠內,員工的藍色工服上寫的就是“BMW Brilliance”——寶馬排在華晨之前。

在寶馬成功獲得合資公司主導權之後,其他跨國車企巨頭也想效仿。

大眾汽車曾經數次通過媒體喊話的形式,表達了提升在華合資公司股比的想法,但未獲得包括一汽和上汽在內的主要合資夥伴的積極回應——一汽保持沉默,上汽則發佈了一份綿裏藏針的聲明,強調了中方股東的貢獻和話語權。

不過缺口還是出現了。

2020年11月初,江淮汽車公告稱,旗下合資公司江淮大眾在完成增資後,股比從江淮和大眾汽車50:50變更為50:75,大眾方面還獲得了合資公司的管理權。

另外,根據2019年3月份路透社的報道,戴姆勒想增加其在港股上市公司北京汽車和合資公司北京奔馳的股份。

但後來北汽集團通過交叉持股,即持有戴姆勒9.98%的股份(最大單一股東),穩固和戴姆勒的合作關係——如果戴姆勒想要增加其在北京奔馳等合資公司中的股份,北汽也將同步增持戴姆勒股份,以對沖權益損失。

奧迪也在股比方面有所收穫。

去年年初成立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奧迪的名字同樣排在一汽之前),奧迪和大眾一共佔比60%,一汽佔比40%,事實上邁出了股比調整的關鍵一步。

研究汽車行業併購的資深人士田永秋告訴創業邦,一般情況下合資公司都是由外方輸出品牌和技術,中方提供廠房和土地,外方之所以想提升股比,目的是儘可能多的獲得合資公司創造的利潤。“目前合資公司可以分為利潤好、利潤差,以及暫時困難但還有機會這三類”。

他認為華晨寶馬屬於第一類,因為利潤表現好,所以外方增持股份的意願最強烈,恰好華晨也因為業績關係在合資公司裏面話語權不強,所以成為外方改變股比首先突破的對象。

但北京現代顯然不屬於這種情況,所以也沒有步華晨寶馬後塵。

北京現代無法被捨棄

田永秋認為,北京現代屬於第三類,也就是目前面臨較大困難,但還沒到中外雙方都厭棄的程度。

公開資料顯示,長安鈴木、東風標緻雪鐵龍、東風雷諾、觀致汽車(奇瑞和以色列量子公司合資階段)等,長年銷量低迷,虧損嚴重,所以合資雙方都已經無心繼續經營下去,想盡快脱手以扔掉包袱。

2021年北京現代的銷量是38.5萬輛,同比下滑23.3%,依然處於下降通道,但比當年陷入困境的鈴木、雷諾、觀致等合資公司的情況要好得多。這三家在退出中國前一年的銷量分別為8.7萬輛、1.85萬輛和2.4萬輛。

另外,北京現代還有接近600家經銷商,以及分佈在重慶、北京和滄州的四個巨型工廠。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即儘管北京現代近年來表現不佳,但現代汽車集團在全球層面其實表現尚可,2021年一共實現了666.7萬輛的銷量,僅次於豐田、大眾、雷諾-日產-三菱聯盟位列第四。

這意味着一旦中國市場的銷量有所起色,現代集團在全球的表現將會更上一層樓。

中國市場的另一個優勢是電氣化,並且已經連續7年成為全球電動車銷量第一(2021年是352.1萬輛)。

現代汽車也恰好在電動車領域有不錯的技術積累和零部件配套能力。

現代汽車的NEXO車型是全球銷量最高的氫燃料電池車型,到去年10月全球銷量達到2萬輛,同時韓國擁有LG化學、三星SDI等多個全球頭部電池工廠。

熟悉韓國新能源市場、現任上海賽藍得氫能科技CEO的李興祥告訴創業邦,韓國在新能源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氫燃料電池相關技術研發了很多年,但氫能的未來在中國,因為“韓國國內市場太小了”。

這意味着對於現代集團來説,中國屬於無法捨棄的戰略市場,北京現代更是必須救活。

北汽方面同樣期待很高。

在北京現代的巔峯時刻,其銷量佔到了整個北汽集團的四成,扮演了絕對的中堅角色。

在田永秋看來,北京現代畢竟歷史上還是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業績(2013年銷量達到100萬輛,2018年底累計銷量1000萬輛),所以這類企業維持股比現狀是最佳選擇,中外雙方可以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下繼續尋找東山再起的方案。

找靠譜商機,關注創業邦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