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1春季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辦。此次論壇主題為“邁入‘十四五’:高質量城市化與美好人居環境”,多位專家學者從新發展格局下城市羣與都市圈建設、户籍問題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現代化基礎設施與城市發展、碳中和路徑下城市大氣環境治理等角度展開深入討論。
中國城市百人論壇秘書長(執行)、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在致辭時表示,美好的人居環境建設是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城市化的重要目標和內容,美好的生活環境還是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城市化的手段,建設美好的人居環境和促進高質量發展要依循經濟發展的規律。倪鵬飛談到,城市“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城市發展動力以及競爭邏輯已經發生改變。
在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高國力看來,“十四五”時期,我國新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的“五期疊加”:城鎮化速度的持續放緩期,城鎮化問題的集中爆發期,人口流動的多向疊加期,城鎮格局的加速分化期,城鎮化發展的機制轉換期。在此背景下,他認為,“十四五”時期要以塑造多元、開放、高效、優質的城鎮化空間佈局為目標,堅持有序集聚、有機疏解。
“過高的房價既影響了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和經濟競爭力,也影響了年輕人結婚、生孩子的決策行為,和户籍制度一樣已經成為我國人口向城市集聚的關鍵制約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教授楊開忠認為,土地城鎮化不足是城市商品房價格過高的最主要原因。我國城市的容積率高,影響到人民羣眾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為此,他建議,要面向城市化加速土地城鎮化。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規劃師王凱指出,我國城市問題嚴重,“生態病”比“城市病”分佈更廣、問題更重、影響更遠,城市的空氣、水、土壤等環境問題依然嚴重。從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來看,中國城鎮建設的短板在健康、安全和基層民生的保障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要更加關注韌性城市,以人民為中心,建設安全、健康、宜居的城市人居環境。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唯佳在論壇上介紹,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鏞先生髮展的人居科學重點解決人居需求和有限空間資源之間的矛盾,通過有序空間來提升空間組織秩序和資源效率,建設宜居環境,創建適合生產生活的美好環境。吳唯佳指出,我國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總數的1/7,特大城市地區人口約佔世界特大城市地區的2/5。相對於全球其他國家,中國城市化議題中特大城市地區發展問題更加突出。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葉裕民認為,市民化是我國新時代推進新型城鎮化、積累人力資本、擴大內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要條件。我國最發達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徘徊導致了我國市民化難以推進。葉裕民認為,市民化政策路徑是公共服務均等化,而不是户籍制度改革。
關於市民化的問題,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所研究員肖金成同樣認為,要提高我國城鎮化的質量就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讓進入城市和城鎮的農業轉移人口享受和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和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協同推進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是一項重要舉措。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表示,新發展格局下我國城市羣和都市圈建設戰略地位在發生變化,城市羣作為新型城鎮化主體的戰略引領地位進一步提升。推進城市羣和都市圈建設,要本土化建羣與全球化建羣相結合,推動建設雙循環型城市羣;以圈鼎羣與以羣託圈相結合,形成都市圈鼎託型城市羣;留足生態空間,建設既富又美的美麗型城市羣;強化創新驅動與低碳引導,建成碳達峯與碳中和型城市羣。
談到碳中和路徑下城市大氣環境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説,“中國城市温室氣體排放數據集2015”顯示,中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東中西地區二氧化碳排放佔比分別為:東部50%,中部37%,西部13%。他認為,碳中和目標必然會影響到我國未來的城鎮化發展。這其中核心是未來產業和技術競爭格局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土地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董祚繼從城市更新角度發表演講,他指出,城市更新的規劃和傳統的城市空間規劃差距較大,城市更新規劃是直接面向實施的規劃,在規劃思路、目標、內容、方法上都有新的要求。他總結廣東省城市更新( “三舊”改造)的經驗指出,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推進空間規劃和建設用地的制度創新。他認為,從全國來看,城市更新任重道遠。
而對於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問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城市規劃系主任武廷海認為,要建立國家重點歷史文化功能區,維護文化安全。一些承載中華文明標識相對集中、文化資源高度富集、價值非常突出的重要地區,是歷史文化空間的重中之重,應將文化保護利用明確為主體功能。國家重點歷史文化功能區應體現文化功能的優先性和主導性,加強歷史文化空間保障。
“如果技術創新決定了中國潛在經濟增速的上限,那麼中國經濟潛在增速的下限,很大程度上由城鎮化特別是城鄉流動的動力決定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部副部長、研究員卓賢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中國城鎮化還是有很大的潛力,尚未充分釋放。他強調,要避免出現中國式逆城鎮化,要通過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空間的承載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保持城鎮化長期的動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