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向來都是“靠左走”的國家,但在汽車引進之後,情勢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十九世紀後期,八國聯軍的鐵騎踏入清政府的領地,我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其中英國勢力範圍在長江以南區域,而德法俄勢力範圍多為北方。所以,在汽車進入中國後,出現了南北各不相同的兩種行車方式,北方靠右,南方靠左。
這是一張攝於清末北京正陽門外的照片。您看,照片裏的車馬行人都是靠左行駛的,這和現在的交通規則完全相反。
這是解放前的前門大街,只掛了一個橫幅,上面寫着車馬改靠右行。
眾所周知,只有在日本,機動車是靠道路左側行駛,對比以上兩張圖片,中國的道路原來是順着左邊的道路行駛的,那後來怎麼轉向了呢?
中國的交規規定,機動車要靠道路右側行駛源自於1945年以後,國外援華汽車基本來自美國,這就產生了美國車(美國車從19世紀就統一為靠右行駛),為適應中國“靠左走”而需要額外改裝的現實問題。抗戰勝利後,很多中國城市尚存大量美軍部隊,因為中美兩國道路交通規則不同,導致道路交通事故多有發生,國民政府對此進行了調研。當時的國民政府軍委會提議行政院立法,通過了“靠右走”的規定,行政院按照軍委會的意見出台了《改進市區及公路交通管理辦法》,其中規定:“車輛一概靠右行駛,轉彎時除交通警察特准外,一律靠右邊順轉。人獸力車應絕對緊靠右邊。”至於公路上的行人,國民政府認為中國“靠左走”實為傳統不易更改,所以仍規定“行人靠左”。後來有學者提出,如果雙向車道,人車共行,那豈不容易發生對撞事故?所以,後來國民政府規定:“如有人行道,行人須走人行道,不得走行車道;如無人行道,行人靠邊走。”這才開始全國車人共同“靠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