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脱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今年中國將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黨中央為實現脱貧攻堅做出的大戰略、大布局、大舉措。2016年以來,廣州市承擔畢節市、黔南州22個(區)縣的扶貧協作,其中17個為國家貧困縣。助力畢節、黔南減少貧困人口逾180.49萬人,14個貧困縣摘帽,2666個貧困村出列。
為記錄跨越山海戰貧困的圖景,探尋消除貧困的中國密碼,南方日報發起“山海協作·共奔小康”調研採訪。記者深入畢節、黔南兩地東西部扶貧協作一線,用接地氣、帶露珠的全媒體報道記錄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生動實踐和給當地帶來的喜人變化。今日起,我們推出“山海協作 共奔小康——廣州市東西部扶貧協作一線報告”,敬請垂注!
貴州惠水縣擺金鎮擺榜鄉,海拔超過1400米。
撐着傘,拄着枴杖,70多歲的貴州省黔南州農科院退休農藝師徐先捍快步走到種植基地的田埂邊。心心念唸的“滇禾優615”水稻,長勢正好。“9月中下旬可以收割了,今年會是豐收年。”徐先捍興奮不已。
曾幾何時,在這片冷涼山區,秋風冷害及稻瘟病頻繁來襲,農民顆粒無收。在貴州,這樣“弱不禁風”的稻田多達200多萬畝。
讓農民豐產豐收、擺脱貧困,這是徐先捍的夢想。20多年來,他以田為家,一頭扎進苗嶺深山,守着這片大山裏的試驗田,探尋豐產的良種、良法。
“金優404”,“滇雜31”,“滇禾優615”,這些耐寒水稻都是徐先捍的“寶貝”。從萬千稻種中淘出的抗寒、抗瘟良種,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少邊窮寒瘟旱”特困山區結出了沉甸甸的稻穗。
不為人知的是,在這條充滿艱辛的高原水稻增收路上,千里之外的廣州和徐先捍結下了不解之緣,廣州先後多次通過人才、技術和資金的幫扶,全面普及良種良法。而今,高原變糧倉的願景,在貴州冷涼山區正逐漸成為現實。
南方日報記者 譚超 鄭佳欣 郎慧 鄭慧梓
温飽之難
冷涼山區的高原“詛咒”
説起擺榜鄉之難,徐先捍握緊手中的枴杖,在地上頓了一頓。
“擺榜”系苗語“必棒”的譯音,其意為高山平原。在貴州海拔1000多米的偏僻冷涼山區,水稻是百姓主要的糧食來源。然而,因地勢較高、氣候冷涼、陰雨天氣及大霧天氣特別多,秋風冷害及稻瘟病一直以來都是當地水稻生產的重要障礙,加上栽培技術滯後,造成這些地方水稻常年單產在250公斤到300公斤的低產水平上,收成只有河谷平壩地區的一半。
秋風冷害及稻瘟病一直是水稻生產的“詛咒”,若遇重災,便是連片絕收。
有一次,徐先捍到海拔1400米的貴定縣四寨村調研,發現田野裏的稻穗竟然全是空殼,顆粒無收的水稻田一塊連着一塊。“婦女抱着孩子癱坐在稻田邊哭泣,老人們跪着長嘆:‘老天爺啊,你為什麼要這樣偏待我們?’”回憶起這一幕幕,徐先捍眼眶泛淚。
在貴州偏僻冷涼山區種出豐產的水稻,這個想法在他的心裏落下了根。
2000年,“金優404”耐寒水稻進入了徐先捍的視野。黔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決定把推廣試驗的重任交給徐先捍。“擺榜鄉的地理條件在偏僻冷涼山區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貴州有200萬畝的稻田都處於同樣的環境之下。”很快,徐先捍打包了行囊,一頭扎進了這個海拔1400米的高寒山區,挨家挨户地進行推廣“金優404”。
從都勻市到擺榜鄉,山高路遠,徐先捍要在山路上盤旋4個多小時。這一段路,每年他要走50次以上。
推廣之難,出乎意料。“你們這個種子看不出比老種子好在哪裏。”鄉親們不相信。徐先捍逐家逐户送種子,講解科學種植方法、從三五户到一百户、兩百户……
石板村是徐先捍到擺榜後第一個進行種植實驗的地方,那裏的村民中流傳着一句話:“誰家的田在哪裏,徐老師最清楚。”2002年,貴州省遭遇歷史罕見秋風,37個縣市的水稻生產受到重創,部分地區減產95%。地處高山台地的擺榜鄉也未能倖免,全鄉水稻損失65%以上。然而,石板村卻呈現完全不同的景象,158畝“金優404”一片金黃,結出了沉甸甸的稻穗,平均畝產達到456.5公斤。對照“汕優晚3”,足足高出229公斤。
“金優404的成功,讓我看到了冷涼山區推廣優質水稻的希望。”徐先捍備感振奮,“秋風和稻瘟病,從此不再成為高原水稻的詛咒。”
粵黔攜手
大力推廣高原高產稻
金優404首戰告捷,沒有讓徐先捍停下腳步。種植6年之後,金優404得米率低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倔老頭”徐先捍有個小心願:尋找質量更優、產量更高、抗性更強的高原水稻品種。
2006年,報紙上的一則消息吸引了他的注意——雲南滇型雜交粳稻良種“滇雜31”試驗成功!
自費跑到雲南,徐先捍帶回了“滇雜31”的種子。這一次,他仍然把試驗田選在擺榜鄉,在地勢較高的地方試種了70畝。沒想到,畝產量再創新高,達到620公斤!
眼看着“滇雜31”試驗成功,徐先捍卻高興不起來。由於貴州高原地區的農户和稻田都較為分散,從這座山到那座山,可能就得花去半天的時間。“我一個人的能力實在非常有限。”徐先捍無奈地表示。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裏,“滇雜31”的推廣速度一直不如人意。
為了讓鄉親們用上良種,徐先捍來回奔走。2016年,“滇雜31”迎來了轉機。在廣州市對口幫扶黔南州東西部扶貧協作框架下,由廣州市科技局出資,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正式在惠水縣啓動《在“冷爛鏽陰瘟”低產田中創水稻優質高產示範》項目,同步建立了10多個示範基地,徐先捍擔任黔南負責人。
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劉峯博士是廣州的項目對接人。針對當地地理環境、氣候特徵、栽培習慣、常見病害、土壤質地等,廣州市專家與徐先捍團隊共同研發出“淺肥密嫩”栽培技術。“大部分農户種植方式比較隨意,良種的產出效果大打折扣。”劉峯告訴記者,“所謂‘淺肥密嫩’,就是淺插秧淺灌水、施足肥平衡施肥、適當密植、育嫩壯秧。”
然而,黔南州山路崎嶇、村寨分散、交通不便,如何才能使最新的科學栽培技術被冷涼山區的羣眾接受?廣州市專家與徐先捍團隊實施“四進”科技培訓,推動良種良法進村寨、進現場、進場壩、進學堂。
村寨的交通不便,徐先捍就走到農户的田裏,進行現場教學栽培技術。
趁着趕集天,徐先捍就和團隊擺攤設點,發放良種。海拔1000米以上的貴州冷涼山區,田間地頭處處留下了徐先捍的腳印。
豐產之喜
從拉糧上山到送米下山
“這個品種更好吃,今年豐收已是定局!貴定縣,惠水縣,三都縣都有試驗示範田。”暴雨過後,站在擺榜鄉“滇禾優615”試驗田邊,徐先捍手上捧起沉甸甸的麥穗,笑得像個孩子。
“來自惠水縣擺榜鄉甲壩村的李家忠、甕安縣猴場鎮松坪場村的張原民、黔西南州黔西縣金碧鎮輝煌社區的胡澤鈞……”徐先捍很快就能想起這些農户的名字。幾年來,他們示範種植的“滇雜31”平均每畝增產稻穀323公斤。
通過科技創新,冷涼山區實現低產田變豐產田的重大跨越。去年,廣州科技局合作項目結題驗收報告指出,示範種植優良水稻品種6030畝,共計增收稻穀195萬公斤,摺合新增純收益390萬元。讓徐先捍感到振奮的還有,項目還輻射帶動貴州省類似地區面上推廣2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296萬元。
“今年,我第一次看到擺榜鄉有村民送米下山到貴陽去賣!奇蹟真的發生了。”話畢,他哈哈大笑起來。“靠政府拉救濟糧上山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好消息不止一個。廣州農科院的合作項目結題後,2019年廣州市南沙區又緊接着投入幫扶資金60萬元繼續推動高原水稻項目。這一次,除了在擺榜種植5000畝“滇雜31”水稻項目以外,還將推動更優質優產的“滇禾優615”進行大田生產示範實驗。
“滇禾優615”是2019年在三亞舉辦的全國優質稻食味評鑑中,西南地區選送唯一獲得金獎的粳型稻品種。“它產量更高、品質更優、抗性更強,我們在貴定縣,惠水縣,三都縣作了試驗示範。”談到接下來的工作,徐先捍勁頭很足。
引種“滇禾優615”,前面的工作還有很多。繼續奔走于山間田裏,旁人看着辛苦,年過七旬的徐先捍卻説,“我感覺到的是其樂無窮,我的價值在這片高原之上。”
■數讀
“廣州—黔南”
農業幫扶成果
建基地
廣州推動黔南做好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建設申報工作,加快推動黔南農產品走進大灣區。今年上半年,投入5500萬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新增認定黔南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14個。
建渠道
廣州推動企業到黔南建立集採基地,三都水晶葡萄、惠水佛手瓜、平塘藍莓、羅甸百香果等產品首次大批量進入廣州市場。依託江楠集團等企業訂單,建立批發商與供應商對接渠道,推進“三個一工程”建設(100萬噸蔬菜、100萬頭生豬、10億枚綠殼雞蛋)。
促銷售
在廣州市設立綠色農產品旗艦店和展銷中心29個,開展農產品品鑑會或推介會6場次。通過線上線下同時發力,2019年廣州市場銷售黔南農特產品13.43億元,帶動6.6萬貧困人口增收。牽引阿里拍賣、省廣集團等機構,成功實現貴州省首宗大宗農產品線上拍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47 字。
轉載請註明: 高原種出高產稻 - 楠木軒